臣闻之于师曰,天地设位,悬日月,布星辰,分阴阳,定四时,列五行,以视圣人,名之曰道。圣人见道,然后知王治之象,故画州土,建君臣,立律历,陈成败,以视贤者,名之曰经。贤者见经,然后知人道之务,则《诗》、《书》、《易》、《春秋》、《礼》、《乐》是也。《易》有阴阳,《诗》有五际,《春秋》有灾异,皆列终始,推得失,考天心,以言王道之安危。至秦乃不说,伤之以法,是以大道不通,至于灭亡。今陛下明圣,深怀要道,烛临万方,布德流惠,靡有阙遗。罢省不急之用,振救困贫,赋医药,赐棺钱,恩泽甚厚。又举直言,求过失,盛德纯备,天下幸甚。
臣奉窃学《齐诗》,闻五际之要《十月之交》篇,知日蚀、地震之效昭然可明,犹巢居知风,穴处知雨,亦不足多,适所习耳。臣闻人气内逆,则感动天地;天变见于星气日蚀,地变见于奇物震动。所以然者,阳用其精,阴用其形,犹人之有五脏六体,五脏象天,六体象地。故脏病则气色发于面,体病则欠申动于貌。今年太阴建于甲戌,律以庚寅初用事,历以甲午从春。历中甲庚,历得参阳,性中仁义,情得公正贞廉,百年之精岁也。正以精岁,本首王位,日临中时接律而地大震,其后连月久阴,虽有大令,犹不能复,阴气盛矣。古者朝廷必有同姓以明亲亲,必有异姓以明贤贤,此圣王之所以大通天下也。同姓亲而易进,异姓疏而难通,故同姓一,异姓五,乃为平均。今左右亡同姓,独以舅后之家为亲,异姓之臣又疏。二后之党满朝,非特处位,势尤奢僣过度,吕、霍、上官足以卜之,甚非爱人之道,又非后嗣之长策也。阴气之盛,不亦宜乎!
诗句翻译和赏析:
臣闻之于师曰,天地设位,悬日月,布星辰,分阴阳,定四时,列五行,以视圣人,名之曰道。
译文: 我听老师说过,天地设置位置,悬挂日月,布置星辰,划分阴阳,确定四季,排列五行,来看待圣人的治国之道,所以画州土,建君臣,立律历,陈列成败,用来看待贤者的治国之道,这就是所谓的经。
赏析: 这个部分描述了天地与自然规律的和谐统一,以及如何观察并利用这些规律来治理国家。
贤者见经,然后知人道之务,则《诗》、《书》、《易》、《春秋》、《礼》、《乐》是也。
译文: 贤者看到经,就知道人道的事务,就是《诗》、《书》、《易》、《春秋》、《礼》、《乐》等经典文献。
赏析: 这段文字指出了经典文献在理解和指导人们行为中的重要性,强调学习经典文献是了解和掌握人类生活事务的关键。
《易》有阴阳,《诗》有五际,《春秋》有灾异,皆列终始,推得失,考天心,以言王道之安危。
译文: 《易经》中有阴阳的道理,《诗经》中有五际的概念,《春秋》上有灾异的现象,这些都是从开始到结束都有记录,推求得失,考察天命,以此评论王者的安危。
赏析: 此句说明了古代中国的经典文献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和历史知识,通过这些内容可以对国家的兴衰进行深刻的分析和判断。
至秦乃不说,伤之以法,是以大道不通,至于灭亡。今陛下明圣,深怀要道,烛临万方,布德流惠,靡有阙遗。罢省不急之用品,振救困贫,赋医药,赐棺钱,恩泽甚厚。又举直言,求过失,盛德纯备,天下幸甚。
译文: 到了秦始皇时期却不被接受,用法律来压制,因此失去了大道,最终导致灭亡。现在陛下英明圣明,深深地关心国家大事,照耀四方,广泛布施恩德,没有遗漏的地方。撤销不必要的物品,救济贫困的人,给予医药和棺材钱,恩泽极为深厚。又举荐直言进谏的人,寻求过失之处,盛大的美德完全具备,这是天下的幸运。
赏析: 这段文字描绘了汉朝皇帝的仁政和智慧,表达了作者对于皇帝治理国家能力的高度赞扬和肯定。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公正和民生关怀的关注。
奉窃学《尚书》、《春秋》,传者错乱其义非一。
译文: 我偷偷地学习和研究《尚书》、《春秋》,但传述的人错误地解释了意义,并不是一本完整准确的书。
赏析: 这里提到学习和研究经典文献的过程并不完美,存在错误和混乱的情况,这反映出当时学术研究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整篇文献不仅展示了汉宣帝时期的文化和政治环境,还体现了作者对于古代经典的研究和传承的重视。通过对这些经典的解读和应用,汉宣帝展示了他的智慧和对国家治理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