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故不可以戚戚,欲速则不达。经曰:“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加以号令不顺四时,既往不咎,来事之师也。间者春三月治大狱,时贼阴立逆,恐岁小收;季夏举兵法,时寒气应,恐后有霜雹之灾;秋月行封爵,其月土湿奥,恐后有雷雹之变。夫以喜怒赏罚,而不顾时禁,虽有尧、舜之心,犹不能致和。善言天者,必有效于人。设上农夫而欲冬田,肉袒深耕,汗出种之,然犹不生者,非人心不至,天时不得也。《易》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书》曰:“敬授民时。”故古之王者,尊天地,重阴阳,敬四时,严月令。顺之以善政,则和气可立致,犹枹鼓之相应也。今朝廷忽于时月之令,诸侍中、尚书近臣宜皆令通知月令之意,设群下请事;若陛下出令有谬于时者,当知争之,以顺时气。
译文
治理国家,不可以过分忧愁和焦急,急于求成则达不到目的。经文说:”三年考核一次政绩,三年中升降官员。”再加上命令不顺应四季,已经过去的事不应追究,这是对待将来事务的一种态度。近来春三月治大狱,这时贼人阴谋叛逆,怕一年收成不好;季夏举兵法,这时寒气应当出现,怕以后有霜或冰雹的灾害;秋月行封爵,这月土湿而奥密,怕以后有雷或冰雹的变故。用喜怒赏罚来影响人们,却不顾时节的限制,虽有尧舜一样的心,还不能使天下和谐。善言天者,一定能够对人有益。设若农夫想冬天种田,脱衣露臂地深耕,汗水滴在种子上,但还长不出苗来,不是人心不至,天时而不得。易经说:“时到就停止,时行则行动,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尚书说:“尊敬地授给农事时间。”所以古代的王者,尊重天地、重视阴阳、敬待四时、严格月令。顺着美好的政治,则调和之气可以立即产生,就像击鼓声与号角声相呼应一样。现在朝廷忽视了月令的规定,侍中、尚书等近臣应该都懂得月令的意义,并让下面的人向皇上提出请愿。如果陛下发布的命令违背了时节,应当知道争辨,以顺应时气。
赏析
这首诗主要讨论了治国之道和季节变化的关系。通过讲述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不同特点及其带来的不同影响,诗人强调了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季节变化的重要性。诗中提到的“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反映了古代官员考核制度中的季节性因素,体现了古人对天文历法学的研究和应用,也反映出古代社会对季节气候变化的重视。
诗中还提到了“四时”这一概念,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四时代表了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个阶段,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气象和特征。诗人通过对四时的论述,表达了对季节变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以及对自然界规律的敬畏。
诗中提到的“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是对“时令”一词的进一步解读。这里的“时”不仅仅是指季节,更广泛地指一切顺应自然规律的时间。诗人强调,只有顺应“时令”,才能达到和谐、光明的境界。这也体现了古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认识。
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通过对季节变化的描绘和对“时令”的理解,展现了古人对于自然规律和社会秩序的深刻洞察。这种对于自然的尊重和顺应,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今天在面对现代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时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的重要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