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哀帝初立,成帝外家王氏未甚抑黜,而帝外家丁、傅新贵,祖母傅太后尤骄恣,欲称尊号。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执政谏争,久之,上不得已,遂免光、丹而尊傅太后。语在《丹传》。上虽不从寻言,然采其语,每有非常,辄问寻。寻对屡中,迁黄门侍郎。以寻言且有水灾,故拜寻为骑都尉,使护河堤。
初,成帝时,齐人甘忠可诈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以言“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忠可以教重平夏贺良、容丘丁广世、东郡郭昌等,中垒校尉刘向奏忠可假鬼神罔上惑众,下狱治服,未断病死。贺良等坐挟学忠可书以不敬论,后贺良等复私以相教。哀帝初立,司隶校尉解光亦以明经通灾异得幸,白贺良等所挟忠可书。事下奉车都尉刘歆,歆以为不合《五经》,不可施行。而李寻亦好之。光曰:“前歆父向奏忠可下狱,歆安肯通此道?”时,郭昌为长安令,劝寻宜助贺良等。寻遂白贺良等皆待诏黄门,数诏见,陈说:“汉历中衰,当更受命。成帝不应天命,故绝嗣。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得道不得行,咎殃且亡,不有洪水将出,灾火且起,涤荡民人。”
根据您提供的链接内容,网页详细介绍了《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中的关键历史事件及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具体如下:
- 人物背景:
- 眭弘:字孟,鲁国蕃县(今山东省枣庄滕州市)人。少年时喜好游侠生活,斗鸡走马,长大后改变行为方式,从嬴公学习《春秋》。他以明经为议郎,至符节令。
- 夏侯始昌:鲁国人,通晓《五经》,尤其精通《齐诗》、《尚书》。他自董仲舒、韩婴死后被武帝重用,曾预言柏梁台灾日并准确预测到灾日的到来,受到尊崇。
- 李寻:李寻是东汉时期的人物,他与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执政期间有重要对话,对汉家的未来走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尽管最终未能采纳其意见,但他的直言不讳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 事件分析:
- 神秘现象:文中描述了泰山和莱芜山南出现的数千人声及大石自立的现象,以及枯社木和上林苑中大柳树的复生情况,这些现象被眭弘解读为下民之象和王者易姓告代之处,暗示将有从平民变为天子的可能。
- 政治隐喻:眭弘的言论反映了他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深刻理解,认为即便有继承和遵守礼法的君主,也不会妨碍圣人的受命。他的预见与后来的事实相符,证明了他的见解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 文化影响:
- 儒学传承:夏侯始昌作为儒学的大师,不仅传授《五经》知识,还擅长说灾异,成为当时学术界的标杆。
- 学术自由:李寻的直言不讳体现了东汉时期学术讨论的自由氛围,尽管他的观点并未被广泛接受,但他的勇气在当时是值得称赞的。
通过对《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社会动态和文化特点。这段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回顾,也是对现代读者的重要启示。在阅读和理解这段历史时,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以及人物性格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