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帝久寝疾,几其有益,遂从贺良等议。于是诏制丞相御史:“盖闻《尚书》‘五曰考终命’,言大运一终,更纪天元人元,考文正理,推历定纪,数如甲子也。朕以眇身入继太祖,承皇天,总百僚,子元元,未有应天心之效。即位出入三年,灾变数降,日月失度,星辰错谬,高下贸易,大异连仍,盗贼并起。朕甚俱焉,战战兢兢,唯恐陵夷。惟汉兴至今二百载,历纪开元,皇天降非材之右,汉国再获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夫受天之元命,必与天下自新。其大赦天下,以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年,号曰陈圣刘太平皇帝。漏刻以百二十为度。布告天下,使明知之。”

后月余,上疾自若。贺良等复欲妄变政事,大臣争以为不可许。贺良等奏言大臣皆不知天命,宜退丞相御史,以解光、李寻辅政。上以其言亡验,遂下贺良等吏,而下诏曰:“朕获保宗庙,为政不德,变异屡仍,恐惧战栗,未知所繇。待诏贺良等建言改元易号,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国家。朕信道不笃,过听其言,几为百姓获福。卒无嘉应,久旱为灾。以问贺良等,对当复改制度,皆背经谊,违圣制,不合时宜。夫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六月甲子诏书,非赦令,它皆蠲除之。贺良等反道惑众,奸态当穷竟。”皆下狱,光禄勋平当、光禄大夫毛莫如与御史中丞、廷尉杂治,当贺良等执左道,乱朝政,倾覆国家,诬罔主上,不道。贺良等皆伏诛。寻及解光减死一等,徙敦煌郡。

《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是一篇记载历史人物眭弘事迹的文献,通过以下对文本的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历史背景和眭弘的思想。

  1. 生平背景
  • 眭弘,字孟,鲁国蕃县(今山东省枣庄滕州市)人。他年少时喜欢游侠,斗鸡走马的生活后转变为学习《春秋》,并最终成为议郎及符节令。
  • 在孝昭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泰山、莱芜山南发生了一件怪事,民众看见有数千人声,随后有大石自立,白乌也聚集在其旁,还有枯树重新生根,预示着公孙氏家族可能会复兴。
  1. 事件解读
  • 根据古文记载,这些现象被眭弘认为是下民之象,以及泰山作为岱宗之岳的象征,暗示着王者易姓告代之后,仍有圣人受命。他认为石与柳都是阴类,象征着天下将有从平民而得天子者出现。
  • 此外,他根据董仲舒的说法,即使是继体守文之君也不会妨碍圣人的受命,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因此他认为这次大石自立并非人力所为。
  1. 思想观点
  • 眭弘认为公孙病已将会崛起,废黜的家族将会复兴。他甚至猜测“公孙病已立”四个字就是公孙病已经苏醒的意思。
  • 他进一步推测,即使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是公孙病已崛起,这种异象仍然说明有天命降临于平民之中。

结合以上内容,可以看到眭弘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对于当时社会政治局势的观察和思考,特别是他对天变与人事关联的解读,展示了他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他的思想和见解,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而且对于后世研究汉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