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望之劾奏延寿上僣不道,又自称:“前为延寿所奏,今复举延寿罪,众庶皆以臣怀不正之心,侵冤延寿。愿下丞相、中二千石、博士议其罪。”事下公卿,皆以延寿前既无状,后复诬诉典法大臣,欲以解罪,狡猾不道。天子恶之,延寿竟坐弃市。吏民数千人送至渭城,老小扶持车毂,争奏酒炙。延寿不忍距逆,人人为饮,计饮酒石余,使掾史分谢送者:“远苦吏民,延寿死无所根。”百姓莫不流涕。
延寿三子皆为郎吏。且死,属其子勿为吏,以己为戒。子皆以父言去官不仕。至孙威,乃复为吏至将军。威亦多恩信,能拊众,得士死力。威又坐奢亻朁诛,延寿之风类也。
张敞字子高,本河东平阳人也。祖父孺为上谷太守,徙茂陵。敞父福事孝武帝,官至光禄大夫。敞后随宣帝徙杜陵。敞本以乡有秩补太守卒史,察廉为甘泉仓长,稍迁太仆丞,杜延年甚奇之。会昌邑王征即位,动作不由法度,敞上书谏曰:“孝昭皇帝蚤崩无嗣,大臣忧惧,选贤圣承宗庙,东迎之日,唯恐属车之行迟。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倾耳,观化听风。国辅大臣未褒,而昌邑小辇先迁,此过之大者也。”后十余日王贺废,敞以切谏显名,擢为豫州刺史。以数上事有忠言,宣帝征敞为太中大夫,与于定国并平尚书事。以正违忤大将军霍光,而使主兵车出军省减用度,复出为函谷关都尉。宣帝初即位,废王贺在昌邑,上心惮之,徙敞为山阳太守。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原文:
于是望之劾奏延寿上僭不道,又自称:“前为延寿所奏,今复举延寿罪,众庶皆以臣怀不正之心,侵冤延寿。愿下丞相、中二千石、博士议其罪。”事下公卿,皆以延寿前既无状,后复诬诉典法大臣,欲以解罪,狡猾不道。天子恶之,延寿竟坐弃市。吏民数千人送至渭城,老小扶持车毂,争奏酒炙。延寿不忍距逆,人人为饮,计饮酒石余,使掾史分谢送者:“远苦吏民,延寿死无所根。”百姓莫不流涕。
译文:
于是,赵禹弹劾了韩延寿上表称帝的不道德行为,并声称:“以前我因韩延寿而向朝廷上疏,现在他又指控我犯有罪行,百姓们都认为我对韩延寿怀有不正当的私心,对我进行陷害。我希望将此事交给丞相、中二千石、博士等官员共同评议其罪行。”此事提交给公卿商议,他们一致认为韩延寿先前并无过失,但后来再次诬告典法大臣以求开脱自己的罪行,狡猾且不道德。皇帝厌恶这种做法,最终韩延寿被判处斩首示众。数千名官吏和百姓将他送往渭城,老少扶车而行,争相献酒献食。韩延寿不忍心拒绝这些前来送行的百姓,他亲自为他们一一斟酒,让掾史们分别感谢送行的人们:“我们很感激你们的辛苦付出,韩延寿死后也请你们不要感到难过。”百姓无不为之落泪。
注释:
- 望之(赵禹):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
- 延寿(韩延寿):西汉时期的一位知名官员,因涉嫌不道德行为而被赵禹弹劾。
- 丞相、中二千石、博士:古代政府中的高级官员,负责审议案件。
- 渭城: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
- 掾史:古代官职名,指属官或下属官员。
- 远苦: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的深深同情。
- 酒炙:指食物和饮料。
赏析:
此篇《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记载了西汉时期两位重要官员——赵禹(即赵望之)和韩延寿的故事。赵禹在一次事件中弹劾了韩延寿的不道德行为,并详细陈述了事件的经过。韩延寿被控告上表称帝,尽管此前并无证据支持这一指控,但为了自保,他再次指控他人。赵禹利用这个机会向皇帝汇报了韩延寿的罪行,最终导致韩延寿被判处死刑。
此故事反映了汉代官场中的权力斗争和道德败坏问题。同时,也展现了赵禹不畏权贵、敢于揭露不道德行为的正义形象。此外,通过描述韩延寿被民众送行的场景,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对其的深厚情感和怀念。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不仅是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还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它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汉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