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奉世字子明,上党潞人也,徙杜陵。其先冯亭,为韩上党守。秦攻上党,绝太行道,韩不能守,冯亭乃入上党城守于赵。赵封冯亭为华阳君,与赵将括距秦,战死于长平。宗族由是分散,或留潞,或在赵。在赵者为官帅将,官帅将子为代相。及秦灭六国,而冯亭之后冯毋择、冯去疾、冯劫皆为秦将相焉。
汉兴,文帝时冯唐显名,即代相子也。至武帝末,奉世以良家子选为郎。昭帝时,以功次补武安长。失官,年三十余矣,乃学《春秋》涉大义,读兵法明习,前将军韩增奏以为军司空令。本始中,从军击匈奴。军罢,复为郎。
先是时,汉数出使西域,多辱命不称,或贪污,为外国所苦。是时,乌孙大有击匈奴之功,而西域诸国新辑,汉方善遇,欲以安之,选可使外国者。前将军增举奉世以卫候使持节送大宛诸国客。至伊修城,都尉宋将言莎车与旁国共攻杀汉所置莎车王万年,并杀汉使者奚充国。时,匈奴又发兵攻车师城,不能下而去。莎车遣使扬言北道诸国已属匈奴矣,于是攻劫南道,与歃盟畔汉,从鄯善以西皆绝不通。都护郑吉、校尉司马意皆在北道诸国间。奉世与其副严昌计,以为不亟击之则莎车日强,其势难制,必危西域。遂以节谕告诸国王,因发其兵,南北道合万五千人进击莎车,攻拔其城。莎车王自杀,传其首诣长安。诸国悉平,威振西域。奉世乃罢兵以闻。宣帝召见韩增,曰:“贺将军所举得其人。”奉世遂西至大苑。大苑闻其斩莎车王,敬之异于它使。得其名马象龙而还。上甚说,下议封奉世。丞相、将军皆曰:“《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国家,则颛之可也。奉世功效尤著,宜加爵士之赏。”少府萧望之独以奉世奉使有指,而擅矫制违命,发诸国兵,虽有功效,不可以为后法。即封奉世,开后奉使者利,以奉世为比,争逐发兵,要功万里之外,为国家生事于夷狄。渐不可长,奉世不宜受封。上善望之议,以奉世为光禄大夫、水衡都尉。
冯奉世,字子明,是汉朝上党的潞县人,他的家族背景与历史渊源深厚。冯奉世的祖先,冯亭,曾担任韩国上党郡的守将。在秦朝进攻上党时,由于太行道被阻断,韩国无法守住该地,于是冯亭选择进入上党城池坚守,以待援军的到来。
冯奉世本人也因其家族的荣耀而备受重视,成为良家子弟后,他被选为郎官。他在本始年间随军出征匈奴,并表现出色,最终被任命为前将军韩增的副手,负责军事事务。
冯奉世不仅在军事行动中表现突出,他还精通《春秋》和《兵法》,这使他能够更好地指挥军队。此外,他还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能言善辩,因此得到了前将军韩增的推荐,被任命为军司空令。
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冯奉世展现了其高超的政治智慧。他成功地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了匈奴对西域的侵扰问题,使得西域各国得以安宁,这一行动极大地巩固了汉朝在西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冯奉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在昭帝末年因战功补任武安长。然而,失去官职后,他仍然坚持学习《春秋》,深入理解其义理,并在阅读《兵法》时更加熟练。在昭帝晚年,由于前将军韩增的推荐,冯奉世被重新任命为郎官。然而,他未能长久保持这个职位,直到本始年间才得以恢复。
在汉武帝末年,因为多次出使西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遭受羞辱或贪污,导致西域诸国受到匈奴的困扰。在此背景下,冯奉世作为前将军韩增举荐的卫候使臣,奉命出使大宛等国家。他抵达伊修城后,都尉宋将报告说莎车与周边国家共同杀害了汉朝所置下的莎车王万年,并杀害了汉朝使者奚充国。此时匈奴又发动攻势攻伐车师城,未能取胜便撤军。莎车遣使扬言北道诸国已归附匈奴,于是联合其他力量攻击南道,并与匈奴订立盟约背叛汉朝,从鄯善以西的地区完全断绝了交通。
面对如此局势,冯奉世与其副将严昌决定采取行动。他们向西域诸国王发出通知,并动员军队。冯奉世率领南北道的军队共计一万多士兵发起攻击,成功攻陷了莎车城。莎车王自杀,并将首级传送至长安。诸国得知后纷纷平定叛乱,威势震撼整个西域。
完成此次军事行动后,宣帝召见韩增并称赞冯奉世的贡献。丞相、将军都认为应当给予冯奉世爵士之赏以表彰其功绩。然而,少府萧望之认为冯奉世擅自矫制违背皇帝命令,发动各国军队,虽有战绩,但此行为不适宜作为后世效仿的范例。他支持宣帝的看法,认为冯奉世不应接受封赏。
冯奉世不仅是一名英勇的军事指挥者,还是一位具有卓越外交能力的战略家。他能够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巧妙地运用各种手段维护国家利益,并因此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