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等封以付谒者,敕令召望之手付,因令太常急发执金吾车骑驰围其第。使者至,召望之。望之欲自杀,其夫人止之,以为非天子意。望之以问门下生朱云。云者好节士,劝望之自裁。于是望之仰天叹曰:“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字谓云曰:“游,趣和药来,无久留我死!”竟饮鸩自杀。天子闻之惊,拊手曰:“曩固疑其不就牢狱,果然杀吾贤傅!”是时,太官方上昼食,上乃却食,为之涕泣,哀恸左右。于是召显等责问以议不详。皆免冠谢,良久然后已。
望之有罪死,有司请绝其爵邑。有诏加恩,长子伋嗣为关内侯。天子追念望之,不忘每岁时遣使者祠祭望之冢,终元帝世。望之八子,至大官者育、咸、由。
育字次君,少以父任为太子庶子。元帝即位,为郎,病免,后为御史。大将军王凤以育名父子,著材能,除为功曹,迁谒者,使匈奴副校尉。后为茂陵令,会课,育第六。而漆令郭舜殿,见责问,育为之请,扶风怒曰:“君课第六,裁自脱,何暇欲为左右言?”及罢出,传召茂陵令诣后曹,当以职事对。育径出曹,书佐随牵育,育案佩刀曰:“萧育杜陵男子,何诣曹也!”遂趋出,欲去官。明旦,诏召入,拜为司隶校尉。育过扶风府门,官属掾史数百人拜谒车下。后坐失大将军指免官。复为中郎将使匈奴。历冀州、青州两部刺史,长水校尉,泰山太守。入守大鸿胪。以鄠名贼梁子政阻山为害,久不伏辜,育为右扶风数月,尽诛子政等。坐与定陵侯淳于长厚善免官。
萧望之:儒学名士的悲壮与执着
《汉书》中,关于萧望之传的故事,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他的一生似乎被命运安排在了权力的中心与边缘的摇摆之间,而他的抉择和坚持,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儒者的伟大与悲壮。
萧望之,一个名字,承载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他不仅通晓经学,更是在京师诸儒中独树一帜,受到广泛称赞。然而,这位才高八斗的儒生却生活在一个复杂的时代,即霍光秉政时期。当时,左将军上官桀与盖主密谋欲杀大将军光。当事情败露后,光便诛杀了上官桀等,并且从此出入自备,以防备不测。
在这样的背景下,萧望之却选择了与众不同的应对方式——拒绝随从官员持刀佩剑,表现出一种非同寻常的勇气。面对官吏的强硬态度,他不为所动,自行退出,并直言不讳地说出自己的担忧,认为这种做法并非周公辅佐成王时应有的礼节,也不符合平民百姓的期待。这番话令在场的所有官员都为之动容,也让霍光意识到了萧望之的价值。
尽管面临种种压力和困境,萧望之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不愿碌碌无为地抱关守株待兔。他甚至拒绝了霍光的重用和提拔,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学术之路。他的这种坚持和勇气,让人敬佩不已。
萧望之因直言进谏,得罪了权臣,未能逃过一劫。他的悲剧结局令人唏嘘,但也反映出了他对于儒家道德和理想坚持不懈的追求。
萧望之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记载,它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或许可以在他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许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和挑战,保持内心的独立和清醒,坚持真理和正义,这才是一个人真正的价值所在。
萧望之于我而言,不仅是一位历史上的儒学大家,更是一位值得敬仰的榜样。他的一生告诉我们,即使身处乱世,也应保持一颗清明的心,坚守自我,不畏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