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数月,制诏御史:“国之将兴,尊师而重傅。故前将军望之傅朕八年,道以经术,厥功茂焉。其赐望之爵关内侯,食邑六百户,给事中,朝朔望,坐次将军”天子方倚欲以为丞相,会望之子散骑中郎伋上书讼望之前事,事下有司,复奏:“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而教子上书,称引亡辜之《诗》,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弘恭、石显等知望之素高节,不诎辱,建白:“望之前为将军辅政,欲排退许、史,专权擅朝。幸得不坐,复赐爵邑,与闻政事,不悔过服罪,深怀怨望,教子上书,归非于上,自以托师傅,怀终不坐。非颇诎望之于牢狱,塞其怏怏心,则圣朝亡以施恩厚。”上曰:“萧太傅素刚,安肯就吏?”显等曰:“人命至重,望之所坐,语言薄罪,必亡所忧。”上乃可其奏。
诗句
后数月,制诏御史:“国之将兴,尊师而重傅。故前将军望之傅朕八年,道以经术,厥功茂焉。其赐望之爵关内侯,食邑六百户,给事中,朝朔望,坐次将军”天子方倚欲以为丞相,会望之子散骑中郎伋上书讼望之前事,事下有司,复奏:“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而教子上书,称引亡辜之《诗》,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弘恭、石显等知望之素高节,不诎辱,建白:“望之前为将军辅政,欲排退许、史,专权擅朝。幸得不坐,复赐爵邑,与闻政事,不悔过服罪,深怀怨望,教子上书,归非于上,自以托师傅,怀终不坐。非颇诎望之于牢狱,塞其怏怏心,则圣朝亡以施恩厚。”
译文
几个月后,皇帝命令御史:“国家即将兴盛,应该尊重教师并重视傅老师。所以前将军萧望之教导我八年,传授我治国的经术,他的贡献很大。因此赐予萧望之的爵位关内侯,封邑六百户,担任给事中等职务,每月初和十五日朝见皇帝,位列将军。”当皇帝想要让萧望之担任丞相时,恰好萧望之子散骑中郎萧伋上书控告父亲以前的一些事情,事情交由有关部门审理。有关部门又上奏说:“萧望之以前犯的罪行已经查明清楚,没有诬告的人。但他教导儿子上书,引用了一首表达无辜之情的诗歌,这违背了大臣应有的礼法,不恭敬,请求逮捕此人。”弘恭、石显等人知道萧望之一向刚直不阿,不会屈曲受辱,建议:“萧望之曾经作为将军辅佐朝政,想排挤掉许、史家族的权力,独自掌握大权。幸好他没有犯罪,还被赐爵封邑,能够参与国政。他并未后悔或承认错误,心中仍然怨恨不平,他的儿子上书,把罪名都归咎于皇上,自以为是师傅,心中始终没有认罪的念头。如果不将他关押入狱,就无法满足他的心愿。否则的话,圣明的朝廷就没有机会对他进行恩惠和厚待。”皇帝说:“萧太傅历来刚强正直,怎么会肯去受刑呢?”石显等人说:“人的生命极其宝贵,萧望之犯的罪虽然只是轻微的言语上的过失,一定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于是皇帝同意了他们的提议。
注释
- 后数月 - 指过了一段时期。
- 制诏御史 - 皇帝的命令传达给御史台。
- 国之将兴 - 国家将要兴盛。
- 尊师而重傅 - 尊敬并重视师傅。
- 前将军望之 - 指的是已故的汉朝前将军萧望之。
- 傅朕八年 - 萧望之在皇帝身边辅佐了八年。
- 道以经术 - 通过讲述经学来指导皇帝。
- 厥功茂焉 - 其功劳很大。
- 赐爵关内侯 - 赐给他的爵位是关内侯。
- 食邑六百户 - 拥有封地六十户。
- 给事中 - 负责宫廷事务的官职。
- 朝朔望 - 每月初一和十五日到皇宫朝见皇帝。
- 坐次将军 - 在将军的位置上。
- 天子方倚欲以为丞相 - 皇帝想要让萧望之担任丞相。
- 会望之子散骑中郎伋上书讼望之前事 - 正好萧望之子散骑中郎萧伋上书控告他父亲以前的一些事情。
- 事下有司 - 事情交给有关官员处理。
- 复奏 - 再次上奏。
- 望之前所坐明白 - 萧望之以前犯的罪行已经查明清楚。
- 无谮诉者 - 没有诬告他人的人。
- 教子上书 - 教导儿子上书。
- 称引亡辜之《诗》 - 引用《诗经》中的一首诗来表达无辜之情。
- 失大臣体 - 违背了大臣应有的礼节。
- 不敬 - 对皇上不恭敬。
- 请逮捕 - 请求逮捕他。
- 弘恭、石显等 - 都是汉朝时期的宦官头目。
- 人命至重 - 人的生命极其宝贵。
- 望之所坐 - 指萧望之犯的罪。
- 必亡所忧 - 不必担心什么。
- 教子上书 - 教导儿子上书。
- 归非于上 - 把罪名都归咎于皇上。
- 自以托师傅 - 认为自己是师傅,自认为不应该承担罪责。
- 非颇诎望之于牢狱 - 不是让他被关押在狱中。
- 塞其怏怏心 - 阻止了他心中的不满情绪。
- 则圣朝亡以施恩厚 - 那么圣朝就没有机会对他进行恩惠和厚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