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引外属侍中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望之、少傅周堪至禁中,拜高为大司马车骑将军,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堪为光禄大夫,皆受遗诏辅政,领尚书事。宣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元帝。望之、堪本以师傅见尊重,上即位,数宴见,言治乱,陈王事。望之选白宗室明经达学散骑、谏大夫刘更生给事中,与侍中金敞并拾遗左右。四人同心谋议,劝道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上甚乡纳之。

初,宣帝不甚从儒术,任用法律,而中书宦官用事。中书令弘恭、石显久典枢机,明习文法,亦与车骑将军高为表里,论议常独持故事,不从望之等。恭、显又时倾仄见诎。望之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自武帝游宴后庭,故用宦者,非国旧制,又违古不近刑人之义,白欲更置士人,由是大与高、恭、显忤。上初即位,谦让重改作,议久不定,出刘更生为宗正。

汉书·传·萧望之传(节选)

原句:

  • 初,宣帝不甚从儒术,任用法律,而中书宦官用事。
  • 中书令弘恭、石显久典枢机,明习文法,亦与车骑将军高为表里,论议常独持故事,不从望之等。
  • 恭、显又时倾仄见诎。望之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自武帝游宴后庭故用宦者,非国旧制,又违古不近刑人之义,白欲更置士人,由是大与高、恭、显忤。

译文:
起初,宣帝并不太采纳儒家学说,而是重用法律,并且中书宦官掌权。中书令弘恭和石显长期掌管朝政大权,他们熟悉法令,也与车骑将军高结为同谋,在讨论政事时经常坚持旧例,不接纳萧望之等人的意见。石显和弘恭有时被压制得无法申辩,萧望之认为这是中书省的行政根本,应当选用贤明的人才担任,自从汉武帝喜欢游玩后庭后开始使用宦官,这既不是古代国家的常规,又违反了不亲近犯人的原则,他主张应该替换士人,因此与高、石显产生了很大的矛盾。

注释:

  • 东海兰陵县: 萧望之的故乡。
  • 好学: 热爱并研究《齐诗》。
  • 京师诸儒称述焉: 京师中的儒生们都称赞他。
  • 大将军霍光执政: 当时,由大将军霍光主持政务。
  • 左将军上官桀谋杀光: 左将军上官桀阴谋杀害霍光。
  • 光既诛桀等,后出入自备: 霍光杀死了上官桀及其同党后,对出入的人十分警惕。
  • 吏民当见者,露索去刀兵,两吏挟持: 官吏们见到官员时,必须放下武器,由两人挟持着进入官署。
  • 仲翁出入有奴仆跟从,下车进门,前传后呼很得宠: 王仲翁出入时都有侍从跟随,下车进门时前面有人引路,后面有人呼喊。
  • 不愿碌碌无为,反而守门官: 萧望之不愿意平庸地做守卫官。
  • 忧其末而忘其本: 担忧的只是末流,却忘记了根本。
  • 成、康之道其庶几乎: 如果能够做到这样,那就接近于成王和康王的时代了。
  • 外郡不治,岂足忧哉: 外郡不管理,难道值得忧虑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