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之、堪数荐名儒茂才以备谏官。会稽郑朋阴欲附望之,上疏言车骑将军高遣客为奸利郡国,及言许、史子弟罪过。章视周堪,堪白令朋待诏金马门。朋奏记望之曰:“将军体周、召之德,秉公绰之质,有卞庄之威。至乎耳顺之年,履折冲之位,号至将军,诚士之高致也。窟穴黎庶莫不欢喜,咸曰将军其人也。今将军规模云若管、晏而休,遂行日仄至周、召乃留乎?若管、晏而休,则下走将归延陵之皋,修农圃之畴,畜鸡种黍,俟见二子,没齿而已矣。如将军昭然度行,积思塞邪枉之险蹊,宣中庸之常政,兴周、召之遗业,亲日仄之兼听,则下走其庶几愿竭区区,底厉锋锷,奉万分之一。”望之见纳朋,接待以意。朋数称述望之,短车骑将军,言许、史过失。
后朋行倾邪,望之绝不与通。朋与大司农史李官俱待诏,堪独白宫为黄门郎。朋,楚士,怨恨,更求入许、史,推所言许、史事曰:“皆周堪、刘更生教我,我关东人,何以知此?”于是侍中许章白见朋。朋出扬言曰:“我见,言前将军小过五,大罪一。中书令在旁,知我言状。”望之闻之,以问弘恭、石显。显、恭恐望之自讼,下于它吏,即挟朋及待诏华龙。龙者,宣帝时与张子蟜等待诏,以行污秽不进,欲入堪等,堪等不纳,故与朋相结。恭、显令二人告望之等谋欲罢车骑将军疏退许、史状,候望之出休日,令朋、龙上之。事下弘恭问状,望之对曰:“外戚在位多奢淫,欲以匡正国家,非为邪也。”恭、显奏:“望之、堪、更生朋党相称举,数谮诉大臣,毁离亲戚,欲以专擅权势,为臣不忠,诬上不道,请谒者召致廷尉。”时上初即位,不省“谒者召致廷尉”为下狱也。可其奏。后上召堪、更生,曰系狱。上大惊曰:“非但廷尉问邪?”以责恭、显,皆叩头谢。上曰:“令出视事。”恭、显因使高言:“上新即位,未以德化闻于天下,而先验师傅,既下九卿大夫狱,宜因决免。”于是制诏丞相御史:“前将军望之傅朕八年,亡它罪过,今事久远,识忘难明。其赦望之罪,收前将军光禄勋印绶,及堪、更生皆免为庶人。”而朋为黄门郎。
诗句:
望之、堪数荐名儒茂才,以备谏官。
译文:
萧望之和刘堪多次推荐有学问的儒生和才能出众的人,以便他们在朝廷中担任谏官的职责。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希望为国家选拔更多的贤良之士。
关键词注释:
- 萧望之: 字长倩,东海兰陵人,好学,研究齐诗。他在朝中受到广泛称赞。
- 堪数荐名儒茂才: 表示萧望之和刘堪多次推荐有学问的儒生和才能出众的人到朝廷任职。
- 谏官: 指的是古代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员,主要职责是规劝皇帝,帮助其改正错误。
- 许、史子弟罪过: 指西汉初年的权臣许负和史高及其后代的不当行为。
赏析:
《汉书·萧望之传》是一篇描述西汉时期著名学者萧望之的传记。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出身于一个世代以农为业的家庭,但萧望之本人则酷爱学习,尤其擅长研究《齐诗》。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还因其学识和道德品质受到时人的敬重。
在《汉书》中,萧望之被记载为大将军霍光的幕僚之一,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政治事件。其中,他和刘堪一起推荐了多位有才华的儒生和官员,这些人才后来成为了汉朝朝廷中的谏官。这一行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谏官的职责就是对皇帝的行为进行批评与建议,以促进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
萧望之还曾在宣帝即位初期上书,提出灾异现象,希望能以此获得皇帝的注意并改善国家状况。他的这一举措体现了他对国家未来的关心及责任感。
《汉书·萧望之传》不仅展现了萧望之个人的学术成就和政治生涯,也反映了汉代社会对于儒学的重视以及儒家思想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通过阅读这一传记,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历史中的政治文化背景及其发展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