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之既左迁,而黄霸代为御史大夫。数月间,丙吉薨,霸为丞相。霸薨,于定国复代焉。望之遂见废,不得相。为太傅,以《论语》、《礼服》授皇太子。

初,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诏公卿议其仪,丞相霸、御史大夫定国议曰:“圣王之制,施德行礼,先京师而后诸夏,先诸夏而后夷狄。《诗》云:‘率礼不越,遂视既发;相士烈烈,海外有截。’陛下圣德充塞天地,光被四表,匈奴单于乡风慕化,奉珍朝贺,自古未之有也。其礼仪宜如诸侯王,位次在下。”望之以为:“单于非正朔所加,故称敌国,宜待以不臣之礼,位在诸侯王上。外夷稽首称藩,中国让而不臣,此则羁縻之谊,谦亨之福也。《书》曰‘戎狄荒服’,言其来服,荒忽亡常。如使匈奴后嗣卒有鸟窜鼠伏,阙如朝享,不为畔臣。信让行乎蛮貉,福祚流于亡穷,万世之长策也。”天子采之,下诏曰:“盖闻五帝、三王教化所不施,不及以政。今匈奴单于称北藩,朝正朔,朕之不逮,德不能弘覆。其以客礼待之,令单于位在诸侯王上,赞谒称臣而不名。”

译文

望之被贬谪后,黄霸接任御史大夫。几个月后,丙吉去世,霸被任命丞相。霸去世后,于定国再次担任丞相。望之最终被废黜,无法再担任丞相。他被任命为太傅,教授皇太子《论语》和《礼服》。

当初,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拜,诏令公卿讨论其礼仪。丞相霸、御史大夫定国讨论说:“圣王的制度,施行德行并行礼,先在京师后在诸夏,先在诸夏后在夷狄。《诗》云:‘率领礼节不越出边界,目光所至即已出发;辅佐的士人英勇威武,海外有截。’陛下的圣德充满天地,光耀四表,匈奴单于向风慕化,奉上珍品朝贺,自古以来从未有过。因此礼仪应如诸侯王般对待,位次低于诸侯王。”望之认为:“单于不是正朔所加,所以称敌国,应当用不臣之礼,位次在诸侯王之上。外夷稽首称藩,中国让而不臣,这就是羁縻之义,谦亨之福。《书》曰‘戎狄荒服’,言其来服,荒忽亡常。如果使匈奴后代终有一天鸟窜鼠伏,阙如朝享,也不会成为叛臣。信让行于蛮貉,福祚流于灭亡,这是万世的长久之计。”天子采纳他的建议,下诏说:“我听说五帝三王教化所不到的地方,不能以政令统治。如今匈奴单于称北藩,朝拜正朔,我不及此,德行不能弘覆天下。应以宾客礼相待,令单于位次在诸侯王之上,赞谒时称臣而不名。”

注释

  • 汉书: 指《汉书》,《汉书·传》是其中的一种分类,包括各种人物传记。
  • 圣王: 古代对君主的尊称,这里特指英明的君王。
  • 施德行礼: 施行仁德并举行礼仪。
  • 先京师而后诸夏: 先治理京城(京师),然后治理其他华夏地区。
  • 诸夏: 指中原地区,也泛指华夏民族。
  • 相土烈烈: 形容辅佐之臣的勇敢威武。
  • 海外有截: 海外有断绝之地,比喻匈奴等少数民族地区。
  • 戎狄荒服: 戎狄指的是北方少数民族,荒服是指他们未受文明教化的样子。
  • 客礼: 客人间的礼节。
  • 匈奴单于: 匈奴的首领。
  • 宾: 古代称宾客为宾。
  • 阙如: 缺乏,没有。
  • 宣: 宣扬,弘扬。
  • 长策: 长远的策略或方法。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汉朝初期对匈奴的政策变化和外交策略。汉宣帝时期,由于汉武帝时期的战争,使得匈奴势力大减,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边疆。文章首先提到汉朝如何通过礼仪和政治手段来安抚匈奴单于,体现了汉朝对匈奴的尊重与包容。接着讲述了汉朝内部关于如何处理与匈奴关系的争论,以及最终采纳了望之的建议,采取了更加温和和包容的态度来处理这一敏感问题。这种政策的转变反映出汉朝在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时的逐渐成熟和开放。整篇文章展示了汉朝对外政策的灵活性和智慧,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边疆民族的宽容和智慧治理理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