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之、强复对曰:“先帝圣德,贤良在位,作宪垂法,为无穷之规,永惟边竟之不赡,故《金布令甲》曰‘边郡数被兵,离饥寒,夭绝天年,父子相失,令天下共给其费’,固为军旅卒暴之事也。闻天汉四年,常使死罪人入五十万钱减死罪一等,豪强吏民请夺假貣,至为盗贼以赎罪。其后奸邪横暴,群盗并起,至攻城邑,杀郡守,充满山谷,吏不能禁,明诏遣绣衣使者以兴兵击之,诛者过半,然后衰止。愚以为此使死罪赎之败也,故曰不便。”时,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亦以为羌虏且破,转输略足相给,遂不施敞议。望之为左冯翊三年,京师称之,迁大鸿胪。

先是,乌孙昆弥翁归靡因长罗侯常惠上书,愿以汉外孙元贵靡为嗣,得复尚少主,结婚内附,畔去匈奴。诏下公卿议,望之以为:乌孙绝域,信其美言,万里结婚,非长策也。天子不听。神爵二年,遣长罗侯惠使送公主配元贵靡。未出塞,翁归靡死,其兄子狂王背约自立。惠从塞下上书,愿留少主敦煌郡。惠至乌孙,责以负约,因立元贵靡,还迎少主。诏下公卿议,望之复以为:“不可。乌孙持两端,亡坚约,其效可见。前少主在乌孙四十余年,恩爱不亲密,边境未以安,此已事之验也。今少主以元贵靡不得立而还,信无负于四夷,此中国之大福也。少主不止,繇役将兴,其原起此。”天子从其议,征少主还。后乌孙虽分国两立,以元贵靡为大昆弥,汉遂不复与结婚。

萧望之,字长倩,为东海兰陵人,其家世代以农业为生。望之本人酷爱学习,尤其擅长《齐诗》,在京师诸儒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当时,大将军霍光执掌朝政,长史丙吉推荐了数名儒生,包括萧望之在内的几位学者,均被召见。此前,左将军上官桀曾企图谋害霍光,霍光诛杀上官桀等后,对出入的官员十分警惕,每次接见都要进行严格的搜查和审查。而萧望之却独自从旁门退出,并劝霍光:“不愿拜见”,显示了他非凡的气节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望之在担任左冯翊期间,因不满当时的政策而直言进谏。他的建议最终得到了皇帝的采纳,这反映了他深厚的学养与责任感。然而,当他提出关于边境政策的异议时,丞相魏相和御史大夫丙吉则认为边境稳定更为重要,因此未能采纳望之的意见。此事体现了当时朝廷内部对于不同政策观点的分歧和斗争。    
    
神爵二年,乌孙昆弥翁归靡向朝廷上书,希望用外孙元贵靡作为继承人,并与汉朝联姻。对此,望之认为此举过于遥远且不稳定,建议不应轻易结盟。这一建议最终未获批准,导致元贵靡后来自立为王。虽然元贵靡后来成为乌孙国的统治者,但此事件也反映出边疆问题需要慎重处理的重要性。    
    
《汉书·萧望之传》不仅是对萧望之个人生平的记载,更是一幅反映当时政治环境、学术风气和社会动态的画卷。通过对萧望之及其时代的深入剖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以及知识分子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