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望之雅意在本朝,远为郡守,内不自得,乃上疏曰:“陛下哀愍百姓,恐德化之不究,悉出谏官以补郡吏,所谓忧其末而忘其本者也。朝无争臣则不知过,国无达士则不闻善。愿陛下选明经术,温故知新,通于几微谋虑之士以为内臣,与参政事。诸侯闻之,则知国家纳谏忧政,亡有阙遗。若此不怠,成、康之道其庶几乎!外郡不治,岂足忧哉?”书闻,征入守少府。宣帝察望之经明持重,论议有余,材任宰相,欲详试其政事,复以为左冯翊。望之从少府出为左迁,恐有不合意,即移病。上闻之,使侍中、成都侯金安上谕意曰:“所用皆更治民以考功。君前为平原太守日浅,故复试之于三辅,非有所闻也。”望之即视事。
诗句:
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望之雅意在本朝,远为郡守,内不自得,乃上疏曰:“陛下哀愍百姓,恐德化之不究,悉出谏官以补郡吏,所谓忧其末而忘其本者也。朝无争臣则不知过,国无达士则不闻善。愿陛下选明经术,温故知新,通于几微谋虑之士以为内臣,与参政事。诸侯闻之,则知国家纳谏忧政,亡有阙遗。若此不怠,成、康之道其庶几乎!外郡不治,岂足忧哉?”书闻,征入守少府。宣帝察望之经明持重,论议有余,材任宰相,欲详试其政事,复以为左冯翊。望之从少府出为左迁,恐有不合意,即移病。上闻之,使侍中、成都侯金安上谕意曰:“所用皆更治民以考功。君前为平原太守日浅,故复试之于三辅,非有所闻也。”望之即视事。
译文:
此时(汉宣帝时期),选拔博士和谏大夫通晓政事的人才担任郡国守相的官职,其中萧望之被任命为平原太守。萧望之原本就希望在自己的朝廷中服务,但因为要远离职位,内心并不十分满足,于是上书皇帝说:“陛下怜悯百姓,恐怕道德教化不能深入到每个人心中,所以把谏官们全部调去担任郡守,这实际上是担心问题只解决表面,而忘记了根本。朝廷中没有能直言进谏的大臣,那么君主就无法知道哪些过失。国家如果没有有见识的贤才,就不会听到有益的建议。我希望陛下能够选拔那些精通经典,懂得如何运用智慧的人作为您的近臣,一起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如果诸侯王知道了这件事,就会明白我们的国家在采纳忠言上是多么的重视,不会有任何疏忽。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而不懈怠,那么就能接近周武王和周公那样的盛世。至于地方官署的管理不善,又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
注释:
- 是时:指当时的情况或时代背景。
- 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挑选通晓政治事务的博士和谏大夫来填补郡国的守、相职位。
- 以望之为平原太守:任命萧望之为平原郡太守。
- 雅意在本朝:意思是他希望在朝廷任职。
- 远为郡守:由于远离京城的官职。
- 内不自得:内心感到不安。
- 上疏:向上级或者皇帝上书。
- 忧其末而忘其本:担忧事情的外在表现而忽略了根本原因。
- 朝无争臣则不知过:朝廷中缺乏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君主就会无法了解自己的过错。
- 国无达士则不闻善:国家中缺少有能力提出正确意见的贤才,就不会听到有益的建议。
- 与参政事:参与国家的政务工作。
- 诸侯闻之:诸侯王听到了这些话。
- 成、康之道:指古代的圣明帝王的治国之道。
- 外郡不治,岂足忧哉:对于治理不好的地方郡县,难道还值得担忧吗?
- 征入守少府:被征召回京,担任了少府一职。
- 宣帝察望之:宣帝观察萧望之。
- 察望之经明持重,论议有余:宣帝认为萧望之学问渊博、稳重,且能够进行充分的议论。
- 材任宰相:有才干能够担任宰相职务。
- 详试其政事:详细考核和试验他的才能。
- 复以为左冯翊:又被任命为左冯翊。
- 望之从少府出为左迁:萧望之从少府被贬职降职。
- 恐有不合意:恐怕会有不符合心意的事情。
- 移病:因病请求离职。
- 成都侯金安上谕意:成都侯金安上传达皇上的意思。
- 所用皆更治民:选用的都是曾经治理过百姓的人。
- 君前为平原太守日浅:您从前当平原太守的时间还很短。
- 复试之于三辅:在三辅地区再次考验。
- 朝无争臣则不知过:朝廷中缺少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君主就会无法了解自己的过错。
- 国无达士则不闻善:国家中缺少有能力提出正确意见的贤才,就不会听到有益的建议。
- 用明经术:使用明达经术。
-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了解新的知识。
- 通于几微谋虑之士以为内臣:选择一些深通机敏谋略的人才作为您的内臣。
- 与参政事:参与国家的政务工作。
- 诸侯闻之:诸侯王听到了这些话。
- 成、康之道:指古代的圣明帝王的治国之道。
- 外郡不治,岂足忧哉:如果对地方上的管理不善,还值得忧虑吗?
赏析:
这首诗是萧望之给皇帝的上书,主要表达了他对当前政治状况的关注和期望。诗中他首先指出了自己希望在朝廷任职的愿望,然后批评了目前一些官员的不足,强调了贤才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最后,他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这首诗反映了萧望之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理念,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忠诚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