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数年,坐弟犯法,不得宿卫,免归为郡吏。御史大夫魏相除望之为属,察廉为大行治礼丞。

时,大将军光薨,子禹复为大司马,兄子山领尚书,亲属皆宿卫内侍。地节三年夏,京师雨雹,望之因是上疏,愿赐清闲之宴,口陈灾异之意。宣帝自在民间闻望之名,曰:“此东海萧生邪?下少府宋畸问状,无有所讳。”望之对,以为:“《春秋》昭公三年大雨雹,是时季氏专权,卒逐昭公。乡使鲁君察于天变,宜无此害。今陛下以圣德居位,思政求贤,尧、舜之用心也。然而善祥未臻,阴阳不和,是大臣任政,一姓擅势之所致也。附枝大者贼本心,私家盛者公室危。唯明主躬万机,选同姓,举贤材,以为腹心,与参政谋,令公卿大臣朝见奏事,明陈其职,以考功能。如是,则庶事理,公道立,奸邪塞,私权废矣。”对奏,天子拜望之为谒者。时,上初即位,思进贤良,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高者请丞相御史,次者中二千石试事,满岁以状闻,下者报闻,或罢归田里,所白处奏皆可。累迁谏大夫,丞相司直,岁中三迁,官至二千石。其后霍氏竟谋反诛,望之浸益任用。

诗句

  1. 后数年,坐弟犯法,不得宿卫: 这一句描述了萧望之因为弟弟犯罪而失去了作为皇帝侍卫的资格。
  2. 免归为郡吏: 由于不能担任皇帝的侍卫,他回到了郡里做官。
  3. 御史大夫魏相除望之为属: 御史大夫魏相推荐萧望之成为自己的下属。
  4. 察廉为大行治礼丞: 经过选拔审查,萧望之被任命为负责国家礼仪的大行治礼丞。
  5. 时,大将军光薨: 当时大将军霍光去世。
  6. 地节三年夏: 提到的是地节三年的夏季。
  7. 京师雨雹: 京城下起了冰雹。
  8. 望之因是上疏: 萧望之因此上奏疏言事。
  9. 愿赐清闲之宴: 他请求皇上能赏赐自己一个清静的宴会时间。
  10. 口陈灾异之意: 在宴会上,他口头陈述自然灾害的征兆。
  11. 宣帝自在民间闻望之名: 当时的宣帝刘询(后来的汉元帝)在民间听说了萧望之的名字。
  12. 曰:“此东海萧生邪?”: 宣帝询问身边的人是否是萧望之。
  13. 下少府宋畸问状: 宣帝让少府宋畸去了解情况。
  14. 无有所讳: 没有隐瞒什么,表示要如实汇报。
  15. 对,以为: 萧望之回答说。
  16. 《春秋》昭公三年大雨雹,是时季氏专权,卒逐昭公: 援引历史案例来说明当前的情况。
  17. 乡使鲁君察于天变: 如果鲁国君主能够洞察天象变化。
  18. 宜无此害: 那么就不会有现在的灾害发生。
  19. 今陛下以圣德居位: 现在皇上拥有圣明的德行治理国家。
  20. 思政求贤: 用心寻求贤才。
  21. 尧、舜之用心也: 这是古代圣贤尧和舜治国的理念。
  22. 然则善祥未臻,阴阳不和,是大臣任政,一姓擅势之所致也: 这样的话,好的征兆尚未到来,阴阳不协调,这是因为大臣掌权导致一姓专权造成的。
  23. 附枝大者贼本心,私家盛者公室危: 这是说如果私家的势力太强,会对公共的权力造成威胁。
  24. 唯明主躬万机: 只有明智的君主能亲自处理各种事务。
  25. 选同姓,举贤材: 选择同姓的人,并举荐贤才。
  26. 以为腹心,与参政谋: 把他们当做心腹,参与政务谋划。
  27. 令公卿大臣朝见奏事,明陈其职: 命令公卿大臣每天早晨上朝,明确他们的职责。
  28. 如是,则庶事理,公道立,奸邪塞,私权废矣: 这样的话,那么政事就能够得到治理,公平正义就会建立起来,邪恶就会被清除,私人的权利就会被废除。

译文

几年后,萧望之因弟弟犯法而失去守卫皇帝的机会,被免除官职回家当郡吏,御史大夫魏相提拔他为下属,经过考核后任命他为负责国家礼仪的大行治礼丞。
此时,大将军霍光已逝,霍禹又任大司马,兄长霍山掌管尚书事务,他们的亲属都担任过皇帝的侍卫。地节三年的夏季,京城下起了冰雹,萧望之借此机会上奏疏,希望皇上能赐给他一个清闲的宴会,并向皇上陈述有关自然灾害的问题。当时宣帝正在民间听闻萧望之的名声,说:“这是东海人萧先生吗?请派给少府宋畸去查问他的情况,不要有什么隐瞒。”萧望之回答说: “根据《春秋》记载,昭公三年下起了大雨雹,这个时候正是季氏专权,最终驱逐了昭公。假设当时鲁国的君主能够洞察到天气的变化,就应该可以避免这场灾难的发生。现在皇上凭借圣明的德行治理国家,寻求贤才。这就像尧舜时代一样,用心治理国家就是如此。然而,好的征兆还没有到来,阴阳不和谐,这主要是因为大臣掌权导致一个家族独揽大权造成的。依附枝干的大树太大就会危害树的根本,私家的权势过于强大就会导致公室危险。只有明智的君主亲力亲为,挑选与自己同姓的人,举荐贤良的人才,让他们担任心腹之臣,共同商讨政务,让大臣们每天早晨上朝汇报工作,明确划分他们的职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检验他们的工作效果。这样国家的各种事务都能得到妥善处理,公正廉洁的政治就会确立,邪恶奸佞就会被消除,个人的私权也就不存在了。”奏疏呈上之后,天子拜萧望之为谒者。这时,皇上刚刚即位,思进贤良之士,很多人上书谈论国家大事。皇上经常召见萧望之询问情况。萧望之多次升迁,先后担任了谏大夫、丞相司直等职位。一年之内连续三次升迁官爵,达到了二千石的级别。后来霍氏终于发动叛乱被诛杀,萧望之逐渐得到了重用。

赏析

这段描述展现了萧望之在政治上的经历和智慧。首先,他被贬回郡吏,但随后得到重用;其次,他通过上疏直言不讳地向皇帝表达对时局的看法;再者,他强调了贤才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选拔和使用这些人才;最后,他在面对政治危机时所表现出的坚韧和智慧。整首诗通过对萧望之经历的描述,展现了他的忠诚、智慧以及他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