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张婕妤已卒,宪王有外祖母,舅张博兄弟三人岁至淮阳见亲,辄受王赐。后王上书,请徙外家张氏于国。博上书,愿留守坟墓,独不徙。王恨之。后博至淮阳,王赐之少。博言:“负责数百万,愿王为偿。”王不许,博辞去,令弟光恐云王遇大人益解,博欲上书为大人乞骸骨去。王乃遣人持黄金五十斤送博。博喜,还书谢,为谄语盛称誉王,因言:“当今朝廷无贤臣,灾变数见,足为寒心。万姓咸归望于大王,大王奈何恬然不求入朝见,辅助主上乎?”使弟光数说王宜听博计,令于京师说用事贵人为王求朝。许不纳其言。

后光欲至长安,辞王,复言“愿尽力与博共为王求朝。王即日至长安,可因平阳侯。”光得王欲求朝语,驰使人语博。博知王意动,复遗王书曰:“博幸得肺腑,数进愚策,未见省察。北游燕、赵,欲循行郡国求幽隐之士,闻齐有驷先生者,善为《司马兵法》,大将之材也,博得谒见,承间进问五帝、三王究竟要道,卓尔非世俗之所知。今边境不安,天下骚动,微此人其莫能安也。又闻北海之濒有贤人焉,累世不可逮,然难致也。得此二人而荐之,功亦不细矣。博愿驰西以此赴助汉急,无财币以通显之。赵王使谒者持牛、酒,黄金三十斤劳博,博不受;复使人愿尚女,聘金二百斤,博未许。会得光书云大王已遣光西,与博并力求朝。博自以弃捐,不意大王还意反义,结以朱颜,愿杀身报德。朝事何足言!大王诚赐咳唾,使得尽死,汤、禹所以成大功也。驷先生蓄积道术,书无不有,愿知大王所好,请得辄上。”王得书喜说,报博书曰:“子高乃幸左顾存恤,发心恻隐,显至诚,纳以嘉谋,语以至事,虽亦不敏,敢不谕意!今遣有司为子高偿责二百万。”

诗句

1 时,张婕妤已卒,宪王有外祖母 - 描述了一个历史事件:张婕妤去世后,宪王的外祖母(即太后)与宪王的关系。

  1. 舅张博兄弟三人岁至淮阳见亲,辄受王赐 - 描述了张博和他的兄弟们每年去淮阳看望他们的母亲,宪王会赏赐给他们。
  2. 后王上书,请徙外家张氏于国 - 宪王向朝廷上书请求将张氏家族迁移到国都。
  3. 博上书,愿留守坟墓,独不徙 - 张博上书,他希望留在家乡守墓,但宪王没有同意他的请求。
  4. 王恨之 - 宪王对此事感到不满。
  5. 后博至淮阳,王赐之少 - 张博来到淮阳,宪王给了他少量的财物。
  6. 博言:“负责数百万,愿王为偿。”王不许,博辞去,令弟光恐云王遇大人益解,博欲上书为大人乞骸骨去。” - 张博提出要负责几百万的资金,希望宪王能给予补偿,但被拒绝。张博因此离开,并担心宪王对他更加疏远,于是想要上书宪王,请求退休。
  7. 后光欲至长安,辞王,复言“愿尽力与博共为王求朝。”许不纳其言。 - 之后,张光想前往长安,并向宪王告别,再次提出为宪王寻求朝廷支持的建议,但被宪王拒绝。
  8. 光得王欲求朝语,驰使人语博 - 张光得到宪王想要求见朝廷的话后,立即派人告诉张博这个消息。
  9. 博知王意动,复遗王书曰:“博幸得肺腑,数进愚策,未见省察。北游燕、赵,欲循行郡国求幽隐之士,闻齐有驷先生者,善为《司马兵法》,大将之材也,博得谒见,承间进问五帝、三王究竟要道,卓尔非世俗之所知。今边境不安,天下骚动,微此人其莫能安也。又闻北海之濒有贤人焉,累世不可逮,然难致也。得此二人而荐之,功亦不细矣。博愿驰西以此赴助汉急,无财币以通显之。赵王使谒者持牛、酒,黄金三十斤劳博,博不受;复使人愿尚女,聘金二百斤,博未许。会得光书云大王已遣光西,与博并力求朝。博自以弃捐,不意大王还意反义,结以朱颜,愿杀身报德。朝事何足言!大王诚赐咳唾,使得尽死,汤、禹所以成大功也。” - 张博得知宪王的意愿后,再次写信给宪王,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和愿意为宪王效力的决心。同时,他也提到了自己对齐国的驷先生的敬仰,以及他对其他一些贤人的钦佩。

译文

  1. 那时,张婕妤已经去世了,宪王有一位外祖母。
  2. 舅张博兄弟三人每年都会去淮阳看望他们的母亲,并且宪王会赏赐给他们。
  3. 后来宪王上奏给朝廷请求把外祖家的张氏家族迁移到国都。
  4. 张博上书宪王,他希望可以留下来守护他的坟墓,但宪王并没有同意他的请求。
  5. 宪王对此感到不满。
  6. 后来张博到了淮阳,宪王给他了一些财物。
  7. 张博说:“我可以负责几百万元,希望能得到您的补偿。”但是宪王并没有答应他的要求。张博因此离开了,并且担心宪王会对他的关系更加疏远。于是他想要上书宪王,请求退休。
  8. 之后张光想去长安,并向宪王告别,再次提出为宪王寻求朝廷的支持的建议。但是宪王拒绝了他的建议。
  9. 后来张光得到了宪王想要寻求朝廷支持的话语后,立即派人告诉张博这个消息。
  10. 张博知道宪王已经动了心,于是再次写信给宪王说:“我有幸得到您的信任和重用,多次提出了一些愚陋的计策,但您还没有采纳。我曾经游历过燕、赵两地,寻找那些隐居不出的贤人。听说齐国有个名叫驷先生的贤人,他善于研究《司马兵法》,是个有大将潜质的人才。如果我能够得到和他见面的机会,我会趁机向他请教五帝、三王的根本道理,这是超出一般人理解的范畴的。目前边境不稳定,天下动荡不定,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来安定国家,那么就没有谁能安定天下了。另外,我还听说北海一带有一个贤人,他的家族世代难以找到,但他却很难招揽。如果能得到这两位贤人,那么我的功劳也不小了。我希望能够立刻出发去帮助您解决当前的危机,如果您需要我花费钱财来提升自己的地位,那么我愿意去做这件事。赵国的国王派使者带着牛、酒和黄金三十斤来犒赏我,但我都没有接受;他还派人来说愿意娶我的女儿作为妻子,聘金二百斤,我也都没有答应。后来我得知是张光写信告诉大王他已经去了长安,并且正在和张博一起谋求朝见的机会。我原本以为自己会被抛弃,没想到大王反而对我产生了敬意,并且愿意用生命来报答我的恩情。至于朝政的事,那又何必多说了!如果您肯给我一个机会,让我能够尽死力去完成这个任务,那么商朝的伊尹和周朝的姜子牙就是因为能够做到这一点而成就了伟大的功绩。驷先生虽然有着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但如果能得到大王喜欢的东西,我一定能够掌握它们。”

赏析

这首诗是张博在面对宪王的请求时写下的回信。从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张博是一位深具远见和智慧的人物,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精神值得尊敬。通过他的话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的谦逊和谨慎,他明白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责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