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年来朝,上疏求诸子及《太史公书》,上以问大将军王凤,对曰:“臣闻诸侯朝聘,考文章,正法度,非礼不言。今东平王幸得来朝,不思制节谨度,以防危失,而求诸书,非朝聘之义也。诸子书或反经术,非圣人;或明鬼神,信物怪;《太史公书》有战国纵横权谲之谋,汉兴之初谋臣奇策,天官灾异,地形厄塞:皆不宜在诸侯王。不可予。不许之辞宜曰:‘《五经》圣人所制,万事靡不毕载。王审乐道,傅相皆儒者,旦夕讲诵,足以正身虞意。夫小辩破义,小道不通,致远恐泥,皆不足以留意。诸益于经术者,不爱于王。’”对奏,天子如凤言,遂不与。
立三十三年薨,子炀王云嗣。哀帝时,无盐危山土自起覆草,如驰道状,又瓠山石转立。云及后谒自之石所祭,治石象瓠山立石,束倍草,并祠之。建平三年,息夫躬、孙宠等共因幸臣董贤告之。是时,哀帝被疾,多所恶,事下有司,逮王、后谒下狱验治,言使巫傅恭、婢合欢等祠祭诅祝上,为云求为天子。云又与知灾异者高尚等指星宿,言上疾必不愈,云当得天下。石立,宣帝起之表也。有司请诛王,有诏废徙房陵。云自杀,谒弃市。立十七年,国除。
《汉书·传 · 宣元六王传》是汉代史学家班固编撰的一部史书,记录了汉朝初年五位王子及其后代的历史事迹。以下是对原文的逐句翻译:
- 后年来朝:后来,东平王来到京城朝见皇帝,他上疏请求将诸子及太史公的书献给陛下。
- 上书求诸子及《太史公书》:他向大将军王凤呈上奏章,声称自己听说诸侯朝聘之时,应考文章,正法度,不谈论不合礼仪的事情。如今,东平王得以来京朝见,却不思制节谨度,反而寻求诸子及太史公书的内容,这不符合朝聘之礼。
- 非朝聘之义也:因此,他认为诸侯朝聘之时应该讨论文章、正法度,而不是谈其他不合礼仪的话题。
- 诸子书或反经术:同时,他指出诸子书可能违背经典之道,不是圣人之作;或者宣扬鬼神之说,迷信物怪之事。
- 《太史公书》有战国纵横权谲之谋: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太史公的书中有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权诈计谋,汉兴之初还有谋臣奇策以及天官灾异、地形厄塞等方面的记载,这些都是不宜在诸侯王面前提及的。
- 不可予:因此,他不应当给予这些内容。
- 不许之辞宜曰:对皇上的回答应该是这样:“《五经》是圣人所制定的经典文献,万事万物都有所记载。您如果喜欢学习,儒者傅相都可以成为你的辅佐,他们早晚讲学诵读,足以匡正你的心思和意念。小的辩说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小的道理不通达也是没有意义的。远大的目标需要脚踏实地才能到达,过于拘泥于小道理则容易失去方向。有益于经学的学问,不应该只关注于君王个人。”
这段译文不仅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意思,还通过注释和赏析丰富了读者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这样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汉书》作为一部历史著作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