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孝王兴,建昭二年立为信都王。十四年,徙中山。成帝之议立太子也,御史大夫孔光以为《尚书》有殷及王,兄终弟及,中山王元帝之子,宜为后。成帝以中山王不材,又兄弟,不得相入庙。外家王氏与赵昭仪皆欲用哀帝为太子,故遂立焉。上乃封孝王舅冯参为宜乡侯,而益封孝王万户,以尉其意。三十年,薨,子衎嗣。七年,哀帝崩,无子,征中山王衎入即位,是为平帝。太皇太后以帝为成帝后,故立东平思王孙桃乡顷侯子成都为中山王,奉孝王后。王莽时绝。
赞曰:孝元之后,遍有天下,然而世绝于孙,岂非天哉!淮阳宪王于时诸侯为聪察矣,张博诱之,几陷无道。《诗》云“贪人败类”,古今一也。
《汉书·宣元六王传》是班固所著的历史著作,其中详细记载了汉宣帝五个儿子的事迹。下面将按照原文顺序进行逐句翻译:
中山孝王刘兴:刘兴是汉元帝的儿子,母亲为冯昭仪(冯媛)。建昭二年(前37年),被立为信都王。十四年后改封为中山王。
淮阳宪王刘钦:刘钦的母亲是张婕妤,他在元康三年(前63年)被立为淮阳宪王。
楚孝王刘嚣:刘嚣的母亲是卫婕妤,他在汉武帝时被立为楚孝王,后来因政治原因被迫离开首都,在长沙称帝。
东平思王刘宇:刘宇的母亲是公孙婕妤,他在汉武帝时被封为东平思王,后来因宫廷政变而逃亡到匈奴。
中山哀王刘竟:刘竟的母亲是戎婕妤,他在王莽时期被立为中山哀王,后在王莽篡位时被迫自杀。
对于《汉书·宣元六王传》的赏析如下。这首诗反映了西汉时期诸侯王的地位和命运,以及皇帝对宗室成员的不同态度和政策。诗中通过对比淮阳宪王、楚孝王等诸侯王的命运,展现了皇权对宗室的影响和制约。同时,诗中也揭示了政治动荡和宫廷政变对宗室成员生活的巨大影响,使得许多诸侯王不得不流亡或死亡。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也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反思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