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尤精力过绝人。诸儒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语《诗》,解人颐。”

衡射策甲科,以不应令除为太常掌故,调补平原文学。学者多上书荐衡经明,当世少双,令为文学就官京师;后进皆欲从衡平原,衡不宜在远方。事下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府梁丘贺问,衡对《诗》诸大义,其对深美。望之奏衡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观览。宣帝不甚用儒,遣衡归官。而皇太子见衡对,私善之。

会宣帝崩,元帝初即位,乐陵侯史高以外属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前将军萧望之为副。望之名儒,有师傅旧恩,天子任之,多所贡荐。高充位而已,与望之有隙。长安令杨兴说高曰:“将军以亲戚辅政,贵重于天下无二,然众庶论议令问休誉不专在将军者何也?彼诚有所闻也。以将军之莫府,海内莫不卬望。而所举不过私门宾客,乳母子弟,人情忽不自知,然一夫窃议,语流天下。夫富贵在身而列士不誉,是有狐白之裘而反衣之也。古人病其若此,故卑体劳心,以求贤为务。传曰:以贤难得之故因曰事不待贤,以食难得之故而曰饱不待食,或之甚者也。平原文学匡衡材智有余,经学绝伦,但以无阶朝廷,故随牒在远方。将军诚召置莫府,学士歙然归仁,与参事议,观其所有,贡之朝廷,必为国器,以此显示众庶,名流于世。”高然其言,辟衡为议曹史,荐衡于上,上以为郎中,迁博士,给事中。

《汉书·匡张孔马传》是班固所著的一篇历史传记,讲述了匡衡的故事,以及他与乐陵侯史高之间的关系和影响。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句解读:

  1. 原文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尤精力过绝人。诸儒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语《诗》,解人颐。”衡射策甲科,以不应令除为太常掌故,调补平原文学。学者多上书荐衡经明,当世少双,令为文学就官京师;后进皆欲从衡平原,衡不宜在远方。

  2. 译文:匡衡的字是稚圭,出生于东海承县。他的父亲世代从事农业劳动,匡衡非常爱好学习,家中贫穷,靠帮人干活维持生活,但他特别用心,精力过人。当时的儒生们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匡鼎”,因为他说《诗经》时能够引人发笑(即解说诗歌时生动有趣),让听的人感到愉悦。匡衡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甲等成绩,由于不应对而被任命为太常掌故,后来调任平原郡文学。许多学生纷纷上书推荐匡衡的学识渊博,认为他是当代少有的双料人才,希望他能在京师担任文职。年轻的学者们都想去平原郡跟随匡衡学习,但匡衡并不适宜远在外地。

  3. 关键词:匡衡、东海承、儒学、射策甲科、太常掌故、文学、儒生、《诗经》、太常、平原郡、儒学、双料人才

  4. 注释:匡衡,字稚圭,出生于东海承县。他的父亲世代从事农业劳动,匡衡从小就喜欢学习。尽管家境贫寒,匡衡仍努力通过帮助别人工作来维持生计。他特别用功,精力旺盛,被当时的儒生称为“匡鼎”。匡衡通过科举考试取得了甲等成绩,但由于原因未能被任命,而是被调任到平原郡担任文学。许多学者都上书推荐匡衡的学问和才华,称赞他是当代少有的双料人才。匡衡最终获得了一个文职职位,但他并不适宜在外地任职。后来,皇太子召见匡衡并任命他为议曹史,推荐他到朝廷中任职,皇帝将他提拔为郎中,并升迁为博士,最终成为给事中的官员。

  5. 赏析:匡衡的故事不仅是关于个人奋斗和成就的故事,它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教育制度。匡衡的出身虽然贫寒,但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学者。他的成功故事激励了无数人追求知识和学术上的进步。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即使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只要有决心和毅力,也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