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闻天人之际,精祲有以相荡,善恶有以相推,事作乎下者象动乎上,阴阳之理各应其感,阴变则静者动,阳蔽则明者暗,水旱之灾随类而至。今关东连年饥馑,百姓乏困,或至相食,此皆生于赋敛多,民所共者大,而吏安集之不称之效也。陛下祗畏天戒,哀闵元元,大自减损,省甘泉、建章官卫,罢珠崖,偃武行文,将欲度唐、虞之隆,绝殷、周之衰也。诸见罢珠崖诏书者,莫不欣欣,人自以将见太平也。宜遂减官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外内,近忠正,远巧佞,放郑、卫,进《雅》、《颂》,举异材,开直言,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览《六艺》之意,察上世之务,明自然之道,博和睦之化,以崇至仁,匡失俗,易民视,令海内昭然咸见本朝之所贵,道德弘于京师,淑问扬乎疆外,然后大化可成,礼让可兴也。

臣闻天人之际,精祲有以相荡,善恶有以相推,事作乎下者象动乎上,阴阳之理各应其感,阴变则静者动,阳蔽则明者暗,水旱之灾随类而至。

译文:臣听说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相互作用,善行和恶行都会相互影响,事情的发生在下,就会在上天显现出来,阴阳的道理各与其感而应,阴气变化则静止的事物会变动,阳气被遮蔽则光明的事物会变暗,水旱等灾害随之而来。

注释:精祲:阴阳之气的相互作用。精,指阴阳;祲,指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

善恶:指善行和邪恶的行为。

事作乎下者象动乎上:事物发生在地上,就在上面显现出来。

阴阳之理:指阴阳之气的作用和规律。

相感:相互感应。

阴变则静者动,阳蔽则明者暗:阴气发生变化,使静止的事物变得活跃;阳气被遮蔽,使明亮的事物变暗。

水旱之灾随类而至:水灾和旱灾会根据类别降临。

关东连年饥馑,百姓乏困,或至相食:关东连续几年遭受饥荒,百姓贫困困苦,甚至有互相残食的情况。

皆生于赋敛多,民所共者大,而吏安集之不称之效也:都是由于赋税过多,百姓承受不了,而且官员没有妥善安抚管理的结果。

陛下祗畏天戒,哀闵元元:陛下敬畏天意并怜悯百姓。

大自减损,省甘泉、建章官卫,罢珠崖,偃武行文:陛下大力减轻负担,减少宫苑的警卫人员,撤销珠崖郡,停止武备并推行文化教育。

将欲度唐、虞之隆,绝殷、周之衰也:将要效仿唐尧、虞舜时期,避免商朝和周朝的衰败。

诸见罢珠崖诏书者,莫不欣欣,人自以将见太平也:那些看到撤销珠崖郡的诏书的人,都非常高兴,都认为将会出现太平盛世。

宜遂减官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外内,近忠正,远巧佞,放郑、卫,进《雅》、《颂》,举异材,开直言,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应当减少官署建筑的规模,减少华丽的装饰,考察制度,修建宫廷和外界的建筑,亲近忠诚正直的人,疏远奸诈谄媚的人,排斥郑声、卫诗,推崇《诗经》《书经》等古代经典,推荐不同寻常的人才,鼓励直言进谏的人,任用温顺善良之人,罢黜刻薄寡恩的官吏:

放郑、卫:排斥郑声、卫诗这类淫秽的音乐。郑声、卫诗是战国时郑、卫两国的乐曲。
《雅》、《颂》:指《诗经·大雅》、《小雅》。
举异材:推荐不同寻常的人才。
开直言:鼓励直言进谏。
任温良之人:任用温顺善良的人。
退刻薄之吏:罢黜刻薄寡恩的官吏。
昭无欲之路:宣扬追求简朴的欲望。
览《六艺》之意:《礼记》中的《曲礼》篇说:“天子春朝朝日,秋夕夕月”,这是“六艺”之一“礼”的内容。
察上世之务:观察历史上的事。
明自然之道:明白自然界的道理。
博和睦之化:广为和谐的社会风气。
以崇至仁:以此推崇最高的仁德。
匡失俗:纠正败坏风俗。
易民视:改变百姓的看法。
令海内昭然咸见本朝之所贵:让天下人都清楚地看到当今朝廷崇尚什么。
道德弘于京师:道德在京城中广泛传播。
淑问扬乎疆外:美好的品德和教化传到了边疆地区。
然后大化可成,礼让可兴也:这样国家的道德就可以得到提升,礼节和谦让之风也会兴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