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有日蚀、地震之变,上问以政治得失,衡上疏曰:
臣闻五帝不同礼,三王各异教,民俗殊务,所遇之时异也。陛下躬圣德,开太平之路,闵愚吏民触法抵禁,比年大赦,使百姓得改行自新,天下幸甚。臣窃见大赦之后,奸邪不为衰止,今日大赦,明日犯法,相随入狱,此殆导之未得其务也。盖保民者,“陈之以德义”,“示之以好恶”,观其失而制其宜,故动之而和,绥之而安。今天下俗贪财贱义,好声色,上侈靡,廉耻之节薄,淫辟之意纵,纲纪失序,疏者逾内,亲戚之恩薄,婚姻之党隆,苟合侥幸,以身设利。不改其原,虽岁赦之,刑犹难使错而不用也。
臣愚以为宜一旷然大变其俗。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朝廷者,天下之桢幹也。公卿大夫相与循礼恭让,则民不争;好仁乐施,则下不暴;上义高节,则民兴行;宽柔和惠,则众相爱。四者,明王之所以不严而成化也。何者?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上有自专之士,则下有不让之人;上有克胜之佐,则下有伤害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则下有盗窃之民:此其本也。今俗吏之治,皆不本礼让,而上克暴,或忮害好陷人于罪,贪财而慕势,故犯法者众,奸邪不止,虽严刑峻法,犹不为变。此非其天性,有由然也。
古诗名句
-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尤精力过绝人。诸儒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 衡射策甲科,以不应令除为太常掌故,调补平原文学。学者多上书荐衡经明,当世少双,令为文学就官京师;后进皆欲从衡平原,衡不宜在远方。事下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府梁丘贺问,衡对《诗》诸大义,其对深美。望之奏衡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观览。宣帝不甚用儒,遣衡归官。而皇太子见衡对,私善之。会宣帝崩,元帝初即位,乐陵侯史高以外属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前将军萧望之为副。望之名儒,有师傅旧恩,天子任之,多所贡荐。高充位而已,与望之有隙。
- 匡衡出身贫苦农家,但好学“经明”,以此谋取官位。
- 张禹和孔光等人虽以儒宗居相位,服儒衣冠,传先王语,却持禄保位,被阿谀之讥。
- 匡衡虽好学且有经明之才,但学问议论与行止操守判然二物。
译文:
《汉书·匡张孔马传》是班固创作的一篇传记。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父亲是农民出身,匡衡自幼好学,家境贫寒,靠帮工谋生供家用,但他学习勤奋过人。许多儒士都称赞他:“没有谈论《诗经》,匡衡就会到来;匡衡谈论《诗经》,能使人耳目一新。”匡衡凭借自己的才华,通过考试成为太常掌故,后又调补到平原国担任文学职务。很多学者向皇帝推荐匡衡的学识渊博,认为他是当代难得的人才,应该让他去京城任职。然而后来皇帝不重视儒家学说,让匡衡回归故乡。皇太子也私下里欣赏匡衡的回答。后来宣帝去世,元帝即位,乐陵侯史高作为大司马车骑将军,兼任尚书事,前将军萧望之是他的副手。萧望之是一位有师傅旧恩的名儒,得到了元帝的信任,多次举荐匡衡。史高只是担任了虚职,与萧望之产生了矛盾。
赏析:
匡衡的故事展示了他虽然出身贫寒但依然坚持学习的精神,他的学识和政治才能使他得以获得官职并发挥影响。文章还提到了其他几位历史人物和他们的行为特点,指出虽然他们可能是儒学的代表人物,但他们的言行不一,甚至有些虚伪。这表达了对这些所谓的“名儒”持禄保位行为的不满。整体而言,这篇传记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和评价,传达了作者对当时政治风气的看法,即一些官员为了个人利益而忽视真正的学问和道德,这种现象值得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