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又闻室家之道修,则天下之理得,故《诗》始《国风》,《礼》本《冠》、《婚》。始乎《国风》,原情性而明人伦也;本乎《冠》、《婚》,正基兆而防未然也。福之兴莫不本乎室家。道之衰莫不始乎阃内。故圣王必慎妃后之际,别适长之位。礼之于内也。卑不逾尊,新不先故,所以统人情而理阴气也。其尊适而卑庶也,适子冠乎阼,礼之用醴,众子不得与列,所以贵正体而明嫌疑也。非虚加其礼文而已,乃中心与之殊异,故礼探其情而见之外也。圣人动静游燕,所亲物得其序;得其序,则海内自修,百姓从化。如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因时而动,以乱国家。故圣人慎防其端,禁于未然,不以私恩害公义。陛下圣德纯备,莫不修正,则天下无为而治。《诗》云:“于以四方,克定厥家。”传曰:“正家而天下定矣。”
臣又闻室家之道修,则天下之理得,故《诗》始《国风》,《礼》本《冠》、《婚》。
【译文】臣又听说,家庭和乐,天下才能太平,所以《诗经》中以《国风》为开始,以《冠》、《婚》为根本。
【注释】室家:指家庭。道:这里指的是道理。修:和谐。
【赏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家庭和乐,那么天下就会太平,这是古代人对家庭和睦、国家安定的认识。
福之兴莫不本乎室家。道之衰莫不始乎阃内。
【译文】福气的发生,没有不是从家庭开始的;道德衰落,没有不是从家庭开始的。
【注释】阃(kǔn):门槛。
【赏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家庭的和谐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家庭的和睦是人们幸福生活的前提。
故圣王必慎妃后之际,别适长之位。礼之于内也。卑不逾尊,新不先故,所以统人情而理阴气也。其尊适而卑庶也,适子冠乎阼,礼之用醴,众子不得与列,所以贵正体而明嫌疑也。非虚加其礼文而已,乃中心与之殊异,故礼探其情而见之外也。圣人动静游燕,所亲物得其序;得其序,则海内自修,百姓从化。如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因时而动,以乱国家。故圣人慎防其端,禁于未然,不以私恩害公义。陛下圣德纯备,莫不修正,则天下无为而治。《诗》云:“于以四方,克定厥家。”传曰:“正家而天下定矣。”
【译文】所以,圣明的君王必须谨慎地对待妃妾之间的关系和嫡庶的区别,遵守礼制的规定。在家庭内部,地位低下的人不能超过地位高的人,新来的人不能超过资历深的人,这样才能统一人们的性情并调节阴气。尊重嫡子而轻视庶子,嫡子冠帽位于东向的主位上,用酒宴作为礼仪,其他儿子不得参加行列,这样才能彰显正统的地位并明确嫌疑之处。这并不是虚假地增加礼节的形式,而是发自内心的不同寻常,因此通过礼节可以探察到人们的真实情感。圣人在行动、游玩、聚会时,亲近的人都能各得其所;如果亲近的人被疏远了,尊贵的人被降低了地位,那么奸佞狡猾之徒就会趁着时机而动,从而扰乱国家。因此圣人要警惕这些苗头,防止事情恶化,不让个人感情影响到国家的大义。陛下的德行纯正完美,无不修身齐家,天下自然就能治理好。《诗》说“为什么能平定四面八方”,《传》说“端正了家族,天下就安定了”。
【注释】圣德:即圣明的德行。纯备:完备。克定:平定。厥家:家族。四方:四方的疆土或臣民。克:能够。于以:何。四方,泛指全国。克定厥家:即平定自己的家族,使之成为安定国家的基础。
【赏析】整段话体现了儒家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理论。强调的是家庭和谐对国家安定的重要性,以及君主应当如何维护这种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