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成帝时又立纡弟景为定陶王。广戚侯勋薨,谥曰炀侯,子显嗣。平帝崩,无子,王莽立显子婴为孺子,奉平帝后。莽篡位,以婴为定安公。汉既诛莽,更始时婴在长安,平陵方望等颇知天文,以为更始必败,婴本统当立者也,共起兵将婴至临泾,立为天子。更始遣丞相李松击破杀婴云。

东平思王宇,甘露二年立。元帝即位,就国。壮大,通奸犯法,上以至亲贳弗罪,傅相连坐。

久之,事太后,内不相得,太后上书言之,求守杜陵园。上于是遣太中大夫张子蟜奉玺书敕谕之,曰:“皇帝问东平王。盖闻亲亲之恩莫重于孝,尊尊之义莫大于忠,故诸侯在位不骄以致孝道,制节谨度以冀天子,然后富贵不离于身,而社稷可保。今闻王自修有阙,本朝不和,流言纷纷,谤自内兴,朕甚僣焉,为王惧之。《诗》不云乎?‘毋念尔祖,述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朕惟王之春秋方刚,忽于道德,意有所移,忠言未纳,故临遣太中大夫子蟜谕王朕意。孔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王其深惟孰思之,无违朕意。”

诗句:

汉书·传·宣元六王传    
初,成帝时又立纡弟景为定陶王。广戚侯勋薨,谥曰炀侯,子显嗣。平帝崩,无子,王莽立显子婴为孺子,奉平帝后。莽篡位,以婴为定安公。汉既诛莽,更始时婴在长安,平陵方望等颇知天文,以为更始必败,婴本统当立者也,共起兵将婴至临泾,立为天子。更始遣丞相李松击破杀婴云。    

译文:
《汉书·传》中记载,当初汉成帝时期,王莽又封了刘纡的弟弟刘景为定陶王。刘勋去世后,被追封为炀侯,他的后代刘显承袭了他的爵位。后来汉平帝去世,没有子嗣,王莽就立刘显的儿子刘婴为孺子,继承了平帝的遗志。王莽篡位之后,任命刘婴为定安公。汉朝灭亡后,刘婴与刘秀(更始皇帝)争夺天下。刘婴在长安,而平陵的方望等人通过观察天象认为刘秀必败,刘婴是天命所归,于是联合其他势力一起起兵,拥刘婴至临泾,立他为新的天子。更始皇帝派遣丞相李松攻打并杀掉了刘婴。

注释:

  • 成帝(前33~前7):西汉第七位皇帝,名骜,公元前32~前1年在位。
  • 东平思王宇(前8~公元9年):西汉第八代王,名刘宇。甘露二年即位。因犯过失被废黜,王莽立其弟刘通继王位。刘通被废后,其兄刘宇出逃,被追杀。
  • 甘露二年:公元52年。
  • 元帝(前46~前33):西汉第九位皇帝,名弗陵,公元前43~前33年在位。
  • 过而不改:犯了过错却不改正。
  • 《诗》不云乎?:引自《诗经》,意思是说:“不记念你的祖先们,修德修身,永远和上天的意志相配,自己求得幸福。”
  • 毋念尔祖:不要忘了你们的祖先。
  • 述修厥德:叙述和修善自己的德行。
  • 永言配命:永远和上天的意愿相匹配。
  • 自求多福: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和福气。
  • 孔子曰:引自《论语》。
  • 过而不改:犯了错误而不去改正。
  • 过矣:犯了错误。
  • 孰思之:思考谁。

赏析:
这首诗是一篇关于历史事件的文献记录,主要讲述了西汉末年的政治变迁和权力斗争。通过对不同人物和事件的叙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格局和人们的思想观念。诗中的一些关键词如“孝道”、“忠言”和“天命”等都反映了古代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整体而言,这首诗语言简洁明了,通过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和个人命运的纠葛,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