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以民为基,民以财为本,财竭则下畔,下畔则下亡。是以明王爱养基本,不敢穷极,使民如承大祭。今陛下轻夺民财,不爱民力,听邪臣之计,去高敞初陵,捐十年功绪,改作昌陵,反天地之性,因下为高,积土为山,发徒起邑,并治宫馆,大兴繇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役百乾溪,费疑骊山,靡敝天下,五年不成而后反故。又广盱营表,发人冢墓,断截骸骨,暴扬尸柩,百姓财竭力尽,愁恨感天,灾异屡降,饥馑仍臻。流散冗食,餧死于道,以百万数。公家无一年之畜,百姓无旬日之储,上下俱匮,无以相救。《诗》云:“殷监不远,在夏后之世。”愿陛下追观夏、商、周、秦所以失之,以镜考己行。有不合者,臣当伏妄言之诛。
汉兴九世,百九十余载,继体之主七,皆承天顺道,遵先祖法度,或以中兴,或以治安。至于陛下,独违道纵欲,轻身妄行,当盛壮之隆,无继嗣之福,有危亡之忧,积失君道,不合天意,亦已多矣。为人后嗣,守人功业,如此,岂不负哉!方今社稷宗庙祸福安危之机在于陛下,陛下诚肯发明圣之德,昭然远寤,畏此上天之威怒,深惧危亡之征兆,荡涤邪辟之恶志,厉精致政,专心反道,绝群小之私客,免不正之诏除,悉罢北宫私奴车马媠出之具,克己复礼,毋二微行出饮之过,以防迫切之祸,深惟日食再既之意,抑损椒房玉堂之盛宠,毋听后宫之请谒,除掖庭之乱狱,出炮格之陷阱,诛戮邪佞之臣及左右执左道以事上者以塞天下之望,且寝初陵之作,止诸缮治宫室,阙更减赋,尽休力役,存恤振救困乏之人以弭远方,厉崇忠直,放退残贼,无使素餐之吏久尸厚禄,以次贯行,固执无违,夙夜孳孳,屡省无怠,旧愆毕改,新德既章,纤介之邪不复载心,则赫赫大异庶几可销,天命去就庶几可复,社稷宗庙庶几可保。唯陛下留神反复,熟省臣言。臣幸得备边部之吏,不知本朝失得,瞽言触忌讳,罪当万死。
诗句释义:
- 王者以民为基,民以财为本,财竭则下畔,下畔则下亡。 这是古代的一句名言,强调了人民与国家的根本关系。当人民的生计受到威胁时,国家的基础也会动摇。
- 今陛下轻夺民财,不爱民力,听邪臣之计,去高敞初陵,捐十年功绪,改作昌陵,反天地之性,因下为高,积土为山,发徒起邑,并治宫馆,大兴繇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役百乾溪,费疑骊山,靡敝天下,五年不成而后反故。 这里描述了皇帝过度消耗国家财力和人力资源,导致民生困苦,国家财政崩溃的情况。
- 又广盱营表,发人冢墓,断截骸骨,暴扬尸柩,百姓财竭力尽,愁恨感天,灾异屡降,饥馑仍臻。流散冗食,餧死于道,以百万数。 这反映了由于连年的战争和劳役,使得民众生活在极度困苦之中,甚至有人因贫困而饿死。
- 公家无一年之畜,百姓无旬日之储,上下俱匮,无以相救。 这表明国家的财富已经枯竭,民众的生活处于极度困难之中。
- 《诗》云:“殷监不远,在夏后之世。”愿陛下追观夏、商、周、秦所以失之,以镜考己行。有不合者,臣当伏妄言之诛。 引用《诗经》中的一句话来提醒皇帝要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因为历史上的统治者犯过的错误可以作为前车之鉴。
- 汉兴九世,百九十余载,继体之主七,皆承天顺道,遵先祖法度,或以中兴,或以治安。 这里描述了汉朝从建立到灭亡的过程,强调了历代君主都遵循天道和祖法治理国家。
- 至于陛下,独违道纵欲,轻身妄行,当盛壮之隆,无继嗣之福,有危亡之忧,积失君道,不合天意,亦已多矣。 批评皇帝过于放纵自己的私欲,违背了治国的正道,导致国家面临危机。
- 为人后嗣,守人功业,如此,岂不负哉! 这是皇帝对自身职责的质问。
译文:
陛下应明白国家和人民的关系如同树根和树叶,人民是树的根基,而国家则是大树,如果树根被砍断了,树叶就会枯萎。现在您却轻易地剥夺了老百姓的财富,不爱惜他们的力量,听从邪恶之人的建议,放弃了祖先留下的陵墓,花费了十年的功夫,改变了本来应有的面貌,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新的陵墓,不仅违背了自然的道理,还因为人为的因素让地形变得高大起来。此外,您还大量征收赋税,征用劳役,使民众疲于奔命,生活困苦。这样的行为不仅耗尽了国家的财富,也使民众生活在绝望中,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饥荒不断。为了解决这些困境,民众不得不卖儿鬻女,四处流浪。国家财政枯竭,百姓没有储蓄,上下都无法相互救助。
赏析:
这首诗是杜邺上书给成帝的一篇奏疏,主要讲述了皇帝过度消耗国家财富和人力资源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列举各种事实,诗人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和忧虑。同时,诗人也通过引用《诗经》中的警句,提醒皇帝要反思自己的行为,以免重蹈覆辙。整篇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