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帝性宽而好文辞,又久无继嗣,数为微行,多近幸小臣,赵、李从微贱专宠,皆皇太后与诸舅夙夜所常忧。至亲难数言,故推永等使因天变而切谏,劝上纳用之。永自知有内应,展意无所依违,每言事辄见答礼。至上此对,上大怒。卫将军商密擿永令发去。上使侍御史收永,敕过交道厩者勿追,御史不及永,还,上意亦解,自悔。明年,征永为太中大夫,迁光禄大夫给事中。
元延元年,为此地太守。时,灾异尤数,永当之官,上使卫尉淳于长受永所欲言。永对曰:
臣永幸得以愚朽之材为太中大夫,备拾遗之臣,从朝者之后,进不能尽思纳忠辅宣圣德,退无被坚执锐讨不义之功,猥蒙厚恩,仍迁至北地太过。绝命陨首,身膏野草,不足以报塞万分。陛下圣德宽仁,不遗易忘之臣,垂周文之听,下及刍荛之愚,有诏使卫尉受臣永所欲言。臣闻事君之义,有言责者尽其忠,有官守者修其职。臣永幸得免于言责之辜,有官守之任,当毕力遵职,养绥百姓而已,不宜复关得失之辞。忠臣之于上,志在过厚,是故远不违君,死不忘国。昔史鱼既没,余忠未讫,委柩后寝,以尸达诚;汲黯身外思内,发愤舒忧,遗言李息。经曰:“虽尔身在外,乃心无不在王室。”臣永幸得给事中出入三年,虽执干戈守边垂,思慕之心常存于省闼,是以敢越郡吏之职,陈累年之忧。
诗句及译文:
汉书·传·谷永杜邺传
成帝性宽而好文辞,又久无继嗣,数为微行,多近幸小臣,赵、李从微贱专宠,皆皇太后与诸舅夙夜所常忧。至亲难数言,故推永等使因天变而切谏,劝上纳用之。永自知有内应,展意无所依违,每言事辄见答礼。至上此对,上大怒。卫将军商密擿永令发去。上使侍御史收永,敕过交道厩者勿追,御史不及永,还,上意亦解,自悔。明年,征永为太中大夫,迁光禄大夫给事中。
元延元年,为此地太守。时,灾异尤数,永当之官,上使卫尉淳于长受永所欲言。永对曰:
臣永幸得以愚朽之材为太中大夫,备拾遗之臣,从朝者之后,进不能尽思纳忠辅宣圣德,退无被坚执锐讨不义之功,猥蒙厚恩,仍迁至北地太过。绝命陨首,身膏野草,不足以报塞万分。陛下圣德宽仁,不遗易忘之臣,垂周文之听,下及刍荛之愚,有诏使卫尉受臣永所欲言。臣闻事君之义,有言责者尽其忠,有官守者修其职。臣永幸得免于言责之辜,有官守之任,当毕力遵职,养绥百姓而已,不宜复关得失之辞。忠臣之于上,志在过厚,是故远不违君,死不忘国。昔史鱼既没,余忠未讫,委柩后寝,以尸达诚;汲黯身外思内,发愤舒忧,遗言李息。经曰:“虽尔身在外,乃心无不在王室。”臣永幸得给事中出入三年,虽执干戈守边垂,思慕之心常存于省闼,是以敢越郡吏之职,陈累年之忧。
注释:
- 《汉书》:《汉书》是东汉时期历史学家班固撰写的纪传体史书。
- 成帝:指汉成帝刘骜(公元前32-前7年),西汉第六位皇帝。
- 宽而好文辞:成帝性格宽厚且喜爱文学修辞。
- 久无继嗣:长时间没有后代继承皇位。
- 微行:指皇帝出行时低调隐蔽。
- 专宠:专断专行的宠爱。
- 皇太后与诸舅:皇太后和诸位大臣。
- 至亲难数言:因为关系亲近,难以多次直言进谏。
- 天变:自然现象的变化。
- 切谏:恳切的规劝。
- 永自知有内应:谷永自己知道有向皇帝进言的内应角色。
- 展意无所依违:放开心扉,没有顾虑地向皇帝进言。
- 事君之义:《论语》中孔子的话,意为事奉君主应当尽心尽力。
- 有官守者修其职:有官职的人应该履行职责。
- 垂周文之听:像周公那样倾听下属的意见。
- 汲黯:即“翟公”,汉代著名的清官,曾任东海太守。
- 史鱼:即“史鱼”,古代贤臣,去世后家产被没收,家人穿着粗布衣服安葬。
- 李息:即“李息”,汉代将领,曾上书请求减少赋税。
- 经:《尚书》,古代重要的经典之一。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汉成帝时期的政治状况和社会风气。成帝虽然性情宽厚,喜欢文学,但在处理国家大事上却缺乏决断力,常常依赖身边小人。这种政治状况使得朝廷内外都充满了忧虑和不安。诗中的谷永作为一位忠诚的臣子,虽然得到了成帝的赏识和重用,但他深知自己的任务是为国家服务,而不是谋求个人功名。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忠于职守、勤勉为民的决心,同时也批评了皇帝的轻率和不负责任。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忠诚和责任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