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原也。昔天下之罔尝密矣,然奸轨愈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于职矣。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下士闻道大笑之。”非虚言也。

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号为罔漏吞舟之鱼。而吏治蒸蒸,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高后时,酷吏独有侯封,刻轹宗室,侵辱功臣。吕氏已败,遂夷侯封之家。孝景时,晁错以刻深颇用术辅其资,而七国之乱发怒于错,错卒被戮。其后有郅都、甯成之伦。

### 诗句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子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 译文    
《汉书·传·酷吏传》记载了汉武帝时代许多酷吏的故事。这些官员以严峻的法纪和残酷的手段治理国家,尽管使得社会秩序得以维护,但同时也引发了百姓对道德的缺失与法律的不满。    
    
### 注释    
-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 **孟子**:儒家学派重要人物之一。    
-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 **汉朝**:西汉时期,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    
    
### 赏析    
在古代社会,法律和刑罚是国家维持秩序的关键工具。然而,过于依赖法律和刑罚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例如,酷吏们用严苛的法律来维持治安,虽然短期内有效,但长期来看却可能引发人民的反感和不信任。    
    
孔子提出“以德治国”,强调通过道德教育和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他认为,只有当人民心中有道德,国家才能真正稳定和强大。这种观点反映了他对人性和社会和谐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    
    
老子则强调“无为而治”,“上德不德”的理念,认为真正的统治者应减少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从而达到和谐的状态。这与孔子的观点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道德和法治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两位哲人的对话揭示了古代中国对于治国理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他们的思想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也为后世的政治和哲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