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明年,匈奴三千余骑入五原,略杀数千人,后数万骑南旁塞猎,行攻塞外亭障,略取吏民去。是时,汉边郡烽火候望精明,匈奴为边寇者少利,希复犭已塞。汉复得匈奴降者,言乌桓尝发先单于冢,匈奴怨之,方发二万骑击乌桓。大将军霍光欲发兵邀击之,以问护军都尉赵充国。充国以为:“乌桓间数犭已塞,今匈奴击之,于汉便。又匈奴希寇盗,北边幸无事。蛮夷自相攻击,而发兵要之,招寇生事,非计也。”光更问中郎将范明友,明友言可击。于是拜明友为度辽将军,将二万骑出辽东。匈奴闻汉兵至,引去。初,光诫朋友:“兵不空出,即后匈奴,遂击乌桓。”乌桓时新中匈奴兵,明友既后匈奴,因乘乌桓敝,击之,斩首六千余级,获三王首,还,封为平陵侯。
匈奴由是恐,不能出兵。即使使之乌孙,求欲得汉公主。击乌孙,取车延、恶师地。乌孙公主上书,下公卿议救,未决。昭帝崩,宣帝即位,乌孙昆弥复上书言:“连为匈奴所侵削,昆弥愿发国半精兵人马五万匹,尽力击匈奴,唯天子出兵,哀救公主!”本始二年,汉大发关东轻锐士,选郡国吏三百石伉健习骑射者,皆从军。遣御史大夫田广明为祁连将军,四万余骑,出西河;度辽将军范明友三万余骑,出张掖;前将军韩增三万余骑,出云中;后将军赵充国为蒲类将军,三万余骑,出酒泉;云中太守田顺为虎牙将军,三万余骑,出五原:凡五将军,兵十余万骑,出塞各二千余里。及校尉常惠使护发兵乌孙西域,昆弥自将翕侯以下五万余骑从西方入,与五将军兵凡二十余万众。匈奴闻汉兵大出,老弱奔走,驱畜产远遁逃,是以五将少所得。
诗句: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 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
译文:匈奴的祖先是华夏民族的后代,他们自称是淳维。在唐虞时期,北方有山戎、猃允和薰粥等部落,他们居住在北方边疆地区,随处迁徙,靠放牧为生。
注释:淳维 - 指匈奴人认为自己与华夏民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山戎 - 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名,生活在今河北北部一带。猃允 - 亦称“猃狁”,古时北方游牧民族之一。薰粥 - 古时北方游牧民族名,生活于今山西北部一带。
赏析:这段诗句描绘了匈奴族的悠久历史和文化背景。通过对比夏、虞时期的其他游牧民族,突出了匈奴的民族特征和文化传承。同时,也展示了匈奴人对于自身文化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