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数世,孝景三年,吴王濞反,欲从闽粤,闽粤未肯行,独东瓯从。及吴破,东瓯受汉购,杀吴王丹徒,以故得不诛。
吴王子驹亡走闽粤,怨东瓯杀其父,常劝闽粤击东瓯。建元三年,闽粤发兵围东瓯,东瓯使人告急天子。天子问太尉田蚡,蚡对曰:“粤人相攻击,固其常,不足以烦中国往救也。”中大夫严助诘蚡,言当救。天子遣助发会稽郡兵浮海救之,语具在《助传》。汉兵未至,闽粤引兵去。东粤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与众处江、淮之间。
六年,闽粤击南粤,南粤守天子约,不敢擅发兵,而以闻。上遣大行王恢出豫章,大司农韩安国出会稽,皆为将军。兵未逾领,闽粤王郢发兵距险。其弟馀善与宗族谋曰:“王以擅发兵,不请,故天子兵来诛。汉兵众强,即幸胜之,后来益多,灭国乃止。今杀王以谢天子,天子罢兵,固国完。不听乃力战,不胜即亡入海。”皆曰:“善。”即鏦杀王,使使奉其头致大行。大行曰:“所为来者,诛王。王头至,不战而殒,利莫大焉。”乃以便宜案兵告大司农军,而使使奉王头驰报天子。诏罢两将军兵,曰:“郢等首恶,独无诸孙繇君丑不与谋。”乃使郎中将立丑为粤繇王,奉闽粤祭祀。
以下是对《汉书·传·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的逐句释义:
- 汉景帝三年,吴王刘濞造反:“后数世,孝景三年,吴王濞反,欲从闽粤” —— 汉朝的景帝时期,吴王刘濞(即后来的吴王刘濞)反叛,计划联合闽越(今福建一带的古代国家)和南越(今广东一带的古国)。
- 闽粤未肯行,独东瓯从:“闽粤未肯行,独东瓯从” —— 闽粤不愿意参与叛乱,而只有东瓯(位于今天的浙江温州一带的小国)跟随。
- 及吴破,东瓯受汉购,杀吴王丹徒:“及吴破,东瓯受汉购” —— 吴王被打败后,东瓯接受了汉朝的收买,并杀死了反抗汉朝的吴王的儿子在丹徒(今江苏丹阳)。
- 故得不诛。“故得不诛” —— 因此没有被诛杀。
- 吴王子驹亡走闽粤:“吴王子驹亡走闽粤” —— 吴王的儿子刘驹逃亡到闽粤(今福建一带的古国)。
- 怨东瓯杀其父,常劝闽粤击东瓯:“怨东瓯杀其父” —— 刘驹因为闽粤杀了他的父亲而怨恨东瓯(今浙江一带的古国)。
- 建元三年,闽粤发兵围东瓯:“建元三年,闽粤发兵围东瓯” —— 建元三年(前140年),闽粤(今福建一带的古国)出兵包围了东瓯(今浙江一带的古国)。
- 东瓯使人告急天子:“东瓯使人告急天子” —— 东瓯请求向皇帝报告情况以求救。
- 天子问太尉田蚡,蚡对曰:“粤人相攻击,固其常,不足以烦中国往救也。”中大夫严助诘蚡,言当救。天子遣助发会稽郡兵浮海救之,语具在《助传》。汉兵未至,闽粤引兵去。 “天子问太尉田蚡,蚡对曰:‘粤人相攻击,固其常’” —— 皇帝询问太尉田蚡,田蚡回答说:“粤人之间的相互攻击是常态,不足以让中原地区派兵救援。”中大夫严助质疑田蚡,主张应当救援。皇帝派遣严助带领会稽郡的军队渡海救援东瓯(今浙江一带的古国)。但汉军尚未到达,闽粤军队已经撤走了。** “汉兵未至,闽粤引兵去” —— 汉军还未到达东瓯,闽粤军队已经撤退了。**
- 东粤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与众处江、淮之间:“东粤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与众处江、淮之间” —— 东粤请求将所有人民迁移到中国内地,于是将他们全部安置在长江、淮河之间。
- 六年,闽粤击南粤:“六年,闽粤击南粤” —— 第六年,闽粤袭击南越(今广东一带的古国)。
- 南粤守天子约,不敢擅发兵,而以闻。上遣大行王恢出豫章,大司农韩安国出会稽:“南粤守天子约,不敢擅发兵,而以闻。”上遣大行王恢出豫章(今江西南昌一带),大司农韩安国出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他们都担任将军。军队还没到达前线,闽粤王郢就率兵据险固守。他的弟弟余善和他的宗族商议说:“大王擅自发兵,没有请示皇上就被杀害,所以皇上的军队来了就要被诛杀。汉朝军队强大,如果侥幸取胜,将来会越来越强,灭掉我们的国家才能停止。现在杀掉大王来向天子谢罪,天子就会罢兵,固国安民完。如果不听从我们的意见力战,不胜就逃入大海。”众人都说:“同意。”于是就杀掉了王郢,派使者带着他的头颅到大行将军那里报告情况。大行将军说:“我来这里是为了诛杀王郢,王郢的头颅到了,不战就会死亡,利益没有比这更大的了。”于是将军们根据朝廷的方便情况就停止了军事行动并报告给大司农的军队,然后派使者捧着王郢的头颅飞速地报告天子。天子下诏罢免两位将军的兵力,说:“郢等人首恶,唯独没有诸孙繇君丑不参与谋议。”于是派郎中将立丑为粤繇王,奉祀闽粤的祭祀。** “王郢等首恶”,独无诸孙繇君丑不与谋” —— 王郢等人是首要的凶手,只有没有其他孙子参与谋议。**
《汉书·传·西南夷两粤朝鲜传》通过详细记录汉朝与东南越族、朝鲜族的历史关系及其政治动态,展现了汉武帝时期中央政府与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与冲突。文中不仅涉及了军事战略和政治决策,还反映了文化差异和社会结构。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可以看到汉朝如何在处理边疆问题时采取不同的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如何影响当时的社会结构与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