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齐嗣立,即臧其先武帝、文帝玺。婴齐在长安时,取邯郸摎氏女,生子兴。及即位,上书请立摎氏女为后,兴为嗣。汉数使使者风谕,婴齐犹尚乐擅杀生自恣,惧入见,要以用汉法,比内诸侯,固称病,遂不入见。遣子次公入宿卫。婴齐薨,谥曰明王。

太子兴嗣立,其母为太后。太后自未为婴齐妻时,曾与霸陵人安国少季通。及婴齐薨后,元鼎四年,汉使安国少季谕王、王太后入朝,令辩士谏大夫终军等宣其辞,勇士魏臣等辅其决,卫尉路博德将兵屯桂阳,待使者。王年少,太后中国人,安国少季往,复与私通,国人颇知之,多不附太后。太后恐乱起,亦欲倚汉威,劝王及幸臣求内属。即因使者上书,请比内诸侯,三岁一朝,除边关。于是天子许之,赐其丞相吕嘉银印,及内史、中尉、太傅印,余得自置。除其故黥、劓刑,用汉法。诸使者皆留填抚之。王、王太后饬治行装重资,为入朝具。

诗句:婴齐嗣立,即臧其先武帝、文帝玺。
译文:婴齐即位后,立即收藏了他父亲武帝和文帝的玺印。
注释:婴齐,汉代的一位诸侯王。
赏析:此句通过描述婴齐继承父亲遗志的行为,展现了他对于国家和历史传承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统治者对于祖先的尊重和对历史的敬畏。

译文:婴齐在长安时,取邯郸摎氏女,生子兴。
注释:婴齐,汉代的一位诸侯王。长安,西汉时期京城名。摎氏,人名。
赏析:此句描述了婴齐与摎氏之女结婚生子的故事,展现了他对于家庭和后代的责任担当。

译文:及即位,上书请立摎氏女为后,兴为嗣。
注释:及,表示承接前文。上,向上级或者君王报告。请,请求。后,皇后。兴,儿子的名字。嗣,继承人。
赏析:本句通过描述婴齐上书请求立妻为后,表达了他对家族和血脉的传承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统治者对于婚姻和家族观念的观念。

译文:汉数使使者风谕,婴齐犹尚乐擅杀生自恣,惧入见,要以用汉法,比内诸侯,固称病,遂不入见。遣子次公入宿卫。
注释:汉数使者,汉代多次派遣使者进行外交。风谕,劝说。婴齐犹尚乐,仍然热衷于权力和地位。擅杀生,滥用权力,任意杀人。自恣,自由自在。以,依靠。要,请求。比内诸侯,比照诸侯的地位。固称病,坚决推辞。遣子,派遣儿子。次公,婴齐的儿子。宿卫,在皇宫中值勤。
赏析:本句描述了婴齐拒绝入朝,并派遣子入宫侍奉的情况,展现了他对于个人权力的追求和对于政治事务的漠视。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统治者对于忠诚和责任的不同理解和对待方式。

译文:婴齐薨,谥曰明王。
注释:薨,死亡。谥,古代帝王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所给予的称号。明,表明其功绩显赫。
赏析:本句描述了婴齐的逝世,以及对他的追赠和评价。这既是对婴齐一生贡献的认可,也是对他人生结局的反思和总结。

译文:太子兴嗣立,其母为太后。太后自未为婴齐妻时,曾与霸陵人安国少季通。及婴齐薨后,元鼎四年,汉使安国少季谕王、王太后入朝,令辩士谏大夫终军等宣其辞,勇士魏臣等辅其决,卫尉路博德将兵屯桂阳,待使者。王年少,太后中国人,安国少季往,复与私通,国人颇知之,多不附太后。太后恐乱起,亦欲倚汉威,劝王及幸臣求内属。即因使者上书,请比内诸侯,三岁一朝。于是天子许之,赐其丞相吕嘉银印,及内史、中尉、太傅印,余得自置。除其故黥、劓刑,用汉法。诸使者皆留填抚之。
注释:王,指婴齐的儿子兴。少季,名字。谕王,劝说王入京。终军,人名。魏臣,人名,可能是安国的助手或朋友。桂阳,地名,位于今天湖南郴州。汉使,指汉武帝时期的使者。黥(qíng),古时候的一种刑法,剃去头发并刻字在额头上以示惩罚。劓(yì),古时候的一种刑法,割掉鼻子。汉法,汉朝的法律。银印,古代皇帝赐予大臣的印章。内史,负责管理朝廷文书的大臣。中尉,负责维护社会治安的官员。太傅,古代辅佐国君的高官。黥、劓刑,古代刑罚之一。
赏析:这段描述展现了汉朝如何利用政治手段来巩固统治,以及如何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和决策,我们可以看到汉朝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手腕。同时,也反映了汉朝对于民族团结和文化融合的重视。

译文:王年少,太后中国人,安国少季往,复与私通,国人颇知之,多不附太后。太后恐乱起,亦欲倚汉威,劝王及幸臣求内属。即因使者上书,请比内诸侯,三岁一朝。于是天子许之,赐其丞相吕嘉银印,及内史、中尉、太傅印,余得自置。除其故黥、劓刑,用汉法。诸使者皆留填抚之。
注释:王年少,指婴齐的儿子兴年幼。中国人,中国之人,暗示着对汉朝的认同和忠诚。安国少季,名字。与私通,指与安国有不正当关系。国人,指当地居民或百姓。恐乱起,担心发生变乱。倚汉威,依靠汉朝的威势。劝王及幸臣求内属,指劝说王和其他宠臣寻求归附汉朝。即因使者上书…
赏析:本句描述了王和其他宠臣向汉朝求降的过程。这不仅体现了汉朝的宽容和包容,也反映了汉朝对于民族政策的智慧和策略。通过这种方式,汉朝成功地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并赢得了民心。

译文:王、王太后饬治行装重资,为入朝具。
注释:饬治行装重资,准备行装和大量财物。入朝具,准备入朝的物资和条件。
赏析:本句描述了王和他的母亲为了入朝而准备的各种物品和条件,展现了他们对于归顺汉朝的诚意和努力。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考验,也是对他们国家的考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