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康二年,乌孙昆弥因惠上书:“愿以汉外孙元贵靡为嗣,得令复尚汉公主,结婚重亲,畔绝匈奴,原聘马、骡各千匹。”诏下公卿议,大鸿胪萧望之以为:“乌孙绝域,变故难保,不可许。”上美乌孙新立大功,又重绝故业,遣使者至乌孙,先迎取聘。昆弥及太子、左右大将、都尉皆遣使,凡三百余人,入汉迎取少主。上乃以乌孙主解忧弟子相夫为公主,置官属侍御百余人,舍上林中,学乌孙言。天子自临平乐观,会匈奴使者、外国君长大角抵,设乐而遣之。使长罗侯光禄大夫惠为副,凡持节者四人,送少主至郭煌。未出塞,闻乌孙昆弥翁归靡死,乌孙贵人共从本约,立岑陬子泥靡代为昆靡,号狂王。惠上书:“愿留少主郭煌,惠驰至乌孙责让不立元贵靡为昆靡,还迎少主。”事下公卿,望之复以为:“乌孙持两端,难约结。前公主在乌孙四十余年,恩爱不亲密,边竟未得安,此已事已验也。令少主以元贵靡不立而还,信无负于夷狄,中国之福也。少主不止,徭役将兴,其原起此。”天子从之,征还少主。
”`
诗句:元康二年,乌孙昆弥因惠上书:“愿以汉外孙元贵靡为嗣,得令复尚汉公主,结婚重亲,畔绝匈奴,原聘马、骡各千匹。” 诏下公卿议,大鸿胪萧望之以为:“乌孙绝域,变故难保,不可许。”
译文:元康二年(公元162年),乌孙的王昆弥因为惠上书朝廷:“我希望以汉朝的外孙元贵靡为继承人,让他能重新娶回汉朝的公主,与汉朝建立婚姻关系。这样就能断绝匈奴的仇恨,希望能得到一千匹马和一千头骡子。”皇帝将此事交给公卿大臣讨论,大鸿胪萧望之认为:“乌孙是一个边远的国家,变化多端,难以保证,不能答应他的请求。”
关键词解释:
- 乌孙:古国名,位于中亚,是汉朝的邻国之一。
- 昆弥:古代对国王或部落首领的尊称。
- 上书:向上级或有关机构提出建议或请求。
- 诏下:皇帝的命令或指示下达。
- 公卿:指汉朝中央的高级官员,通常包括丞相、御史大夫等。
- 大鸿胪:官名,主管外交事务。
- 萧望之:汉代人,曾任大鸿胪。
- 乌孙绝域:乌孙地区远离中原,地势偏远。
- 变故难保:形势多变,难以预测和控制。
- 畔绝匈奴:背叛匈奴。
- 聘马、骡各千匹:表示要送给汉朝大量的马匹和骡子作为聘礼。
- 天子:皇帝自称。
- 自临平乐观:亲自来到平乐观观看演出。
- 会匈奴使者、外国君长:会见来朝的匈奴使节和其他国家的代表。
- 长罗侯光禄大夫惠:指担任此职位的人,可能是汉朝派出的使者。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汉朝与西域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往来。诗中描述了乌孙昆弥因惠上书朝廷,希望恢复与汉朝的婚姻关系并得到大量贡物。然而,大鸿胪萧望之认为乌孙地处偏远且局势多变,难以保障,因此拒绝了这一请求。这首诗也展示了汉朝与西域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和外交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