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节二年,汉遣侍郎郑吉、校尉司马憙将免刑罪人田渠犁,积谷,欲以攻车师。至秋收谷,吉、憙发城郭诸国兵万余人,自与所将田士千五百人共击车师,攻交河城,破之。王尚在其北石城中,未得,会军食尽,吉等且罢兵,归渠犁田。收秋毕,复发兵攻车师王于石城。王闻汉兵且至,北走匈奴求救,匈奴未为发兵。王来还,与贵人苏犹议欲降汉,恐不见信。苏犹教王击匈奴边国小蒲类,斩首,略其人民,以降吉。车师旁小金附国随汉军后盗车师,车师王复自请击破金附。
匈奴闻车师降汉,发兵攻车师,吉、憙引兵北逢之,匈奴不敢前。吉、憙即留一候与卒二十人留守王,吉等引兵归渠犁。车师王恐匈奴兵复至而见杀也,乃轻骑奔乌孙,吉即迎其妻子置渠犁。东奏事,至酒泉,有诏还田渠犁及车师,益积谷以安西国,侵匈奴。吉还,传送车师王妻子诣长安,赏赐甚厚,每朝会四夷,常尊显以示之。于是吉始使吏卒三百人别田车师。得降者,言单于大臣皆曰:“车师地肥美,近匈奴,使汉得之,多田积谷,必害人国,不可不争也。”果遣骑来击田者,吉乃与校尉尽将渠犁田士千五百人往田,匈奴复益遣骑来,汉田卒少不能当,保车师城中。匈奴将即其城下谓吉曰:“单于必争此地,不可田也。”围城数日乃解。后常数千骑往来守车师,吉上书言:“车师去渠犁千余里,间以河山,北近匈奴,汉兵在渠犁者势不能相救,愿益田卒。”公卿议以为道远烦费,可且罢车师田者。诏遣长罗侯将张掖、酒泉骑出车师北千余里,扬威武车师旁。胡骑引去,吉乃得出,归渠犁,凡三校尉屯田。
地节二年,汉朝派出侍郎郑吉、校尉司马憙率领囚犯改造的农民田渠犁,积谷,准备进攻车师。到了秋天收获后,郑吉、司马憙发动城郭诸国兵万余人,自与所带田士千五百人共同攻打车师,攻破交河城。王尚在北石城中,未能攻克,会军中粮食耗尽,郑吉等人将要撤军,返回渠犁。秋收完毕后又发兵攻打车师王于石城。王闻汉朝兵且至,向北逃奔匈奴求救;匈奴未为发兵。王回来,与贵人苏犹商议欲投降汉,恐不被信任。苏犹教王击匈奴边小蒲类,斩首,掳掠其人民,以降郑吉。车师旁小金附国随汉军后盗车师,车师王复自己请求击败小金附。
匈奴闻车师降汉,发兵攻车师,郑吉、司马憙引兵北迎,匈奴不敢前。郑吉、司马憙就留下一候与士兵二十人留守王,自己带领兵回渠犁。车师王担心匈奴兵再至而被杀,便轻骑投奔乌孙,郑吉立即迎接妻子安置在渠犁。东奏事到酒泉,有诏令回田渠犁和车师,增加积谷以安定西国,侵扰匈奴。郑吉回程时传送车师王的妻子到长安,赏赐甚厚,每朝会四夷时常尊显以示之。于是郑开始使吏卒三百人另外耕种车师。得降者说,单于大臣都说:“车师地肥美,接近匈奴,使汉得之,多田积谷,必害人国,不可不争也。”果然派遣骑兵来攻击耕者,郑吉就与校尉尽将渠犁田士千五百人前往耕作,匈奴再增派骑兵来,汉耕卒少不能抵挡,保车师城中。匈奴将即其城下谓郑吉说:“单于必争此地,不可耕田也。”围城数日才解围。后常几千骑兵来守车师,郑吉上书言:“车师去渠犁千余里,间以河山,北近匈奴,汉兵在渠犁者势不能相救,愿益田卒。”公卿议以为道路远费繁,可且罢车师田。诏遣长罗侯将张掖、酒泉骑出车师北千余里,扬威武车师旁。胡骑引去,郑吉乃得出,归渠犁,共三校尉屯田。
综上所述:
- 汉朝对车师地区的军事行动和政策调整:汉朝初期通过一系列的军事和政治手段巩固了对西域的控制。
- 车师王的态度及其与汉朝的关系:车师王虽然一度向匈奴求援,但在汉朝使者和官员的压力下最终选择降汉并与汉朝保持关系。
- 匈奴的反应及汉朝的对策:匈奴对车师的攻占和汉朝的反击展示了古代中国边疆地区的政治军事冲突。
- 汉朝对外戚政治的影响:汉朝的车师政策体现了皇帝与外戚之间的权力争斗及其对外政策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