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复奏言:“前共王母生,僣居桂宫,皇天震怒,灾其正殿;丁姬死,葬逾制度,今火焚其椁,此天见变以告,当改如媵妾也。臣前奏请葬丁姬复故,非是。共王母及丁姬棺皆名梓宫,珠玉之衣非藩妾服,请更以木棺代,去珠玉衣,葬丁姬媵妾之次。”奏可。既开傅太后棺,臭闻数里。公卿在位皆阿莽指,入钱帛,遣子弟及诸生四夷,凡十余万人,操持作具,助将作掘平共王母、丁姬故冢,二旬间皆平。莽又周棘其处以为世戒云。时有群燕数千,衔土投丁姬穿中。丁、傅既败,孔乡侯晏将家属徙合浦,宗族皆归故郡。唯高武侯喜得全,自有传。
孝哀傅皇后,定陶太后从弟子也。哀帝为定陶王时,傅太后欲重亲,取以配王。王入为汉太子,傅氏女为妃。哀帝即位,成帝大行尚在前殿,而傅太后封傅妃父晏为孔乡侯,与帝舅阳安侯丁明同日俱封。时师丹谏,以为:“天下自王者所有,亲戚何患不富贵?而仓卒若是,其不久长矣!”晏封后月余,傅妃立为皇后。傅氏既盛,晏最尊重。哀帝崩,王莽白太皇太后下诏曰:“定陶共王太后与孔乡侯晏同心合谋,背恩忘本,专恣不轨,与至尊同称号,终没,至乃配食于左坐,悖逆无道。今令孝哀皇后退就桂宫。”后月余,复与孝成赵皇后俱废为庶人,就其园自杀。
”`
诗句:莽复奏言:“前共王母生,僣居桂宫,皇天震怒,灾其正殿;丁姬死,葬逾制度,今火焚其椁,此天见变以告,当改如媵妾也。臣前奏请葬丁姬复故,非是。共王母及丁姬棺皆名梓宫,珠玉之衣非藩妾服,请更以木棺代,去珠玉衣,葬丁姬媵妾之次。”
译文:王莽再次上奏说:“前共王母生了孩子,僭越地居住在桂宫里,皇天震怒,把正殿烧了;丁姬死了,葬礼超过了制度规定,现在火焚烧了她的棺材,这是上天显示变化来警告我,应当像陪嫁的姬妾一样改变规矩。臣之前奏请求埋葬丁姬恢复原状,是不对的。共王母和丁姬的棺材都称为梓宫,珠玉的衣服不是陪嫁妾的服装,请换成木制的棺材代替,去掉珠玉的衣服,按陪嫁姬妾的次序安葬。”
注释:1. 莽复奏言:“前共王母生,僣居桂宫…: 王莽再次上奏说明前共王母生子,僭越地居住在桂宫里,皇天震怒。2. 灾其正殿;丁姬死,葬逾制度…: 火灾烧毁了正殿,丁姬去世后葬礼超过了规定的制度。3. 此天见变以告…: 这是上天显示变化来警告王莽,应该像陪嫁的姬妾一样改变规矩。4. 臣前奏请葬丁姬复故,非是…: 我之前的奏疏建议埋葬丁姬恢复原状,是不对的。5. 共王母及丁姬棺皆名梓宫…: 共王母和丁姬的棺材都称为梓宫。6. 珠玉之衣非藩妾服…: 珠玉的衣服不是陪嫁妾的服装。7. 请更以木棺代…: 请换成木制的棺材代替。8. 去珠玉衣,葬丁姬媵妾之次…: 去掉珠玉的衣服,按陪嫁姬妾的次序安葬。9.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王莽在权力斗争中的狡猾与狡诈,同时也揭示了他对于皇权的无限欲望和对道德规范的漠视。他的上奏不仅是出于政治目的,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这首诗通过描绘宫廷内部的权力争斗和道德沦丧,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一种病态。它提醒我们,在权力面前,人们往往会失去理智和道德底线。这首诗还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官僚体系和政治体制,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