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夏,黄雾四塞终日。天子以问谏大夫杨兴、博王驷胜等,对皆以为:“阴盛侵阳之气也。高祖之约也,非功臣不侯,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非高祖之约,外戚未曾有也,故天为见异。”言事者多以为然。凤于是惧,上书辞谢曰:“陛下即位,思慕谅闇,故诏臣凤典领尚书事,上无以明圣德,下无以益政治。今有茀星天地赤黄之异,咎在臣凤,当伏显戮,以谢天下。今谅门闇已毕,大义皆举,宜躬亲万机,以承天心。”因乞骸骨辞职。上报曰:“朕承先帝圣绪,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阴阳错缪,日月无光,赤黄之气,充塞天下。咎在朕躬,今大将军乃引过自予,欲上尚书事,归大将军印绶,罢大司马官,是明朕之不德也。朕委将军以事,诚欲庶几有成,显先祖之功德。将军其专心固意,辅朕之不逮,毋有所疑。”
诗句:
- 夏, 黄雾四塞终日。
- 天子以问谏大夫杨兴、博王驷胜等,对皆以为:“阴盛侵阳之气也。高祖之约也,非功臣不侯,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非高祖之约,外戚未曾有也,故天为见异。”
- 言事者多以为然。
- 凤于是惧,上书辞谢曰:“陛下即位,思慕谅闇,故诏臣凤典领尚书事,上无以明圣德,下无以益政治。今有茀星天地赤黄之异,咎在臣凤,当伏显戮,以谢天下。今谅门闇已毕,大义皆举,宜躬亲万机,以承天心。”
- 因乞骸骨辞职。
- 上报曰:“朕承先帝圣绪,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阴阳错缪,日月无光,赤黄之气,充塞天下。咎在朕躬,今大将军乃引过自予,欲上尚书事,归大将军印绶,罢大司马官,是明朕之不德也。朕委将军以事,诚欲庶几有成,显先祖之功德。将军其专心固意,辅朕之不逮,毋有所疑。”
译文:
夏季的时候,天空中弥漫着黄色的雾霾整整一天。汉天子向谏大夫杨兴、博王驷胜等人询问此事,他们都认为这是由于阴盛侵犯阳气所致。他们引用汉高祖的规矩说,只有功臣才有资格被封侯,现在太后的兄弟们都是因为没有功劳而被封侯,这和高祖时的规矩不符。因此,上天显示了不同寻常的迹象。那些评论这件事的人大多认同他们的看法。董贤因此感到害怕,他上书请求辞去官职,并说:“陛下您即位后一心思念谦恭守丧,所以我被诏令主管尚书工作。但陛下您未能明确表达出您的圣德,反而让阴阳错乱,日月没有光芒,导致赤色和黄色的异常气体充斥天下。这是由于我董贤造成的,应当受到明显的惩罚。现在大义已经确立,我应该亲自处理国家的大事,以此回报上天的恩赐。”因此他请求辞职。皇上回答说:“朕继承了先皇的圣业,涉世尚浅,不能正确处理事务,因此出现了阴阳混淆的局面,太阳和月亮失去了光辉。这种状况是由于朕的过失造成的。如今大将军却主动承担过错,提出要担任尚书的职责,归还大将军的印章和官服,撤销大司马的职位。这样做实际上是在指责朕没有德行。朕把国家交给大将军管理,本意是想让他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就,彰显先祖的功德。大将军您应该专注于您的任务,全心全意辅佐朕,不要有任何疑虑。”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汉宣帝时期的朝政危机。诗中的“黄雾四塞”描绘出了一种阴沉压抑的气象,象征着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矛盾。皇帝通过询问谏官的意见来寻求解答和对策,而谏官们则从阴阳变化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根源,并指出这是由于皇帝自身的过失导致的。皇帝对此表示承认,并将责任推给大将军,暗示大将军应当承担起纠正错误的责任。
此诗还体现了皇帝与臣子之间的互动关系。皇帝在面对臣下的直言时表现出谦逊和自责的态度,而大臣们则以国家治理为己任,希望皇帝能听从他们的建议。这种君臣之间的互动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氛围和社会心态。
诗中的“言事者多以为然”“言事者多以为然”可能是一种修辞手法,用来强调谏臣们的意见和建议受到了广泛的肯定和支持。这也反映出当时朝廷中谏议之风较为盛行的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