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五年,诸吏散骑安成侯崇薨,谥曰共侯。有遗腹子奉世嗣侯,太后甚哀之。明年,河平二年,上悉封舅谭为平阿侯,商成都侯,立红阳侯,根曲阳侯,逢时高平侯。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太后同产唯曼蚤卒,余毕侯矣。太后母李亲,苟氏妻,生一男名参,寡居。顷侯禁在时,太后令禁还李亲。太后怜参,欲以田蚡为比而封之。上曰:“封田氏,非正也。”以参为侍中水衡都尉。王氏子弟皆卿、大夫、侍中、诸曹,分据势官满朝廷。
大将军凤用事,上遂谦让无所颛。左右常荐光禄大夫刘向少子歆通达有异材。上召见歆,诵读诗赋,甚说之,欲以为中常侍,召取衣冠。临当拜,左右皆曰:“未晓大将军。”上曰:“此小事,何须关大将军?”左右叩头争之。上于是语凤,凤以为不可,乃止。其见惮如此。
诗句
- 后五年 - 表示时间的词,指的是汉朝建元二年(公元前140年)后的第五个年头。
- 诸吏散骑安成侯崇薨 - 描述了官员的死亡情况,其中“散骑”是指一种官职,通常与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有关;“安成侯”是封号,“崇”是这位官员的名字;“薨”即去世。
- 有遗腹子奉世嗣侯 - “遗腹子”指的是尚未出生的孩子,而“奉世嗣侯”则是指由未出世的孩子继承的爵位。
- 太后甚哀之 - 描述了太后对这位官员去世的哀悼之情。
- 明年,河平二年 - 这里的“河平二”可能是一个打字错误或笔误,正确年份应该是“河平二年”。
- 上悉封舅谭为平阿侯,商成都侯,立红阳侯,根曲阳侯,逢时高平侯 - 描述了汉武帝在特定年份(可能是汉昭帝时期)对几位舅舅进行封赏的情况。
- 太后母李亲 - 提到了太后的母亲,“李”可能是姓氏。
- 苟氏妻 - 可能指的是苟姓的妻子,“妻”在这里是妻子的意思。
- 生一男名参 - 描述了苟氏妻子生了一个男孩,名字是“参”。
- 寡居 - 指的是寡妇的状态,没有配偶。
- 顷侯禁在时 - 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历史人物,但具体身份不明。
- 太后令禁还李亲 - 描述了汉武帝命令某人(可能是某个人名“禁”)归还他的母亲(即苟氏的妻子)。
- 太后怜参 - 暗示了太后对某个孩子的喜爱或关心。
- 欲以田蚡为比而封之 - 提出了用另一个人来作为榜样来进行封爵的建议,可能是田蚡因为某种成就被推荐。
- 上曰:“封田氏,非正也。” - 汉武帝认为给田氏封爵是不正确的,可能是基于某种原因反对。
- 以参为侍中水衡都尉 - 描述了把参任命为一个职位,即侍中水衡都尉,这可能意味着他在朝廷中有一定的地位和职责。
- 王氏子弟皆卿、大夫、侍中、诸曹,分据势官满朝廷 - 描述了王氏家族成员在朝中的高位,以及他们如何掌握权力。
- 大将军凤用事 - 表明大将军霍光的权力很大。
- 上遂谦让无所颛 - 汉武帝最终选择保持谦逊,不独自做出决定。
- 左右常荐光禄大夫刘向少子歆通达有异材 - 描述汉武帝身边人经常推荐一位叫做刘向的大臣的儿子刘歆,称其聪明且具有不同寻常的才能。
- 上召见歆,诵读诗赋,甚说之,欲以为中常侍,召取衣冠 - 汉武帝召见了刘歆,并让他朗读诗文和赋文,表现出对他的赞赏,甚至想让他成为皇宫中的中常侍,也就是宦官之一。
- 临当拜,左右皆曰:“未晓大将军。” - 在即将任命之前,左右的人表达了对大将军的疑虑或不满。
- 上曰:“此小事,何须关大将军?” - 汉武帝回答说,这是一件小事,不需要惊动大将军。
- 左右叩头争之 - 汉武帝身边的侍从们强烈地请求允许他们参与决策。
- 上于是语凤,凤以为不可,乃止 - 汉武帝最终决定听从霍光的建议,不任命刘歆为中常侍。
译文
汉朝建元二年(公元前140年),汉朝五位舅舅相继去世,其中最年轻的被封为奉世嗣侯。太后对这一事件深感悲痛。第二年,汉昭帝即位,汉武帝开始实行封赏政策。在这一年,五位舅舅的封赏情况如下:舅谭被封为平阿侯,商被封为成都侯,立被封为红阳侯,根被封为曲阳侯,逢时而被封为高平侯。这些封号都是在同一天授予的,所以被称为“五侯”。太后的同产兄弟只有曼蚤早逝,其他的都已经封侯。太后的母亲李亲是苟氏的妻子,生有一男名为参,现在独居。当年,大将军霍光掌权,汉武帝不再独自做决定。汉武帝身边的人经常推荐光禄大夫刘向的小儿子刘歆,说他聪明且有非凡的才能。汉武帝召见了刘歆,让他朗诵诗文和赋文,非常赞赏他的才能,甚至想让他成为皇宫中的太监,即中常侍。然而在即将任命时,汉武帝身边的人都表示不解,觉得这样做太麻烦大将军了。最后,汉武帝还是决定听从霍光的意见。
赏析
这首诗主要反映了汉武帝时期的封赏政策和宫廷权力斗争的一些侧面。通过描述几位舅舅的去世和他们各自的封号情况,揭示了当时贵族间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同时,通过汉武帝对待刘歆的态度和决策过程,展现了他的性格特点和处事风格。这首诗通过对人物、事件的描述,展示了西汉中期的政治风貌和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