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政岁余,成帝崩,哀帝即位,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太后诏莽就第,避帝外家。莽上疏乞骸骨,哀帝遣尚书令诏莽曰:“先帝委政于君而弃群臣,朕得奉宗庙,诚嘉与君同心合意。今君移病求退,以著朕之不能奉顺先帝之意,朕甚悲伤焉。已诏尚书待君奏事。”又遣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将军师丹、卫尉傅喜白太后曰:“皇帝闻太后诏,甚悲。大司马即不起,皇帝即不敢听政。”太后复令莽视事。
时哀帝祖母定陶傅太后、母丁姬在,高昌侯董宏上书言:“《春秋》之义,母以子贵,丁姬宜上尊号。”莽与师丹共劾宏误朝不道,语在《丹传》。后日,未央宫置酒,内者令为傅太后张幄坐于太皇太后坐旁。莽案行,责内者令曰:“定陶太后藩妾,何以得与至尊并!”彻去,更设坐,傅太后闻之,大怒,不肯会,重怨恚莽。莽复乞骸骨,哀帝赐莽黄金五百斤,安车驷马,罢就第。公卿大夫多称之者,上乃加恩宠,置使家,中黄门十日一赐餐。下诏曰:“新都侯莽忧劳国家,执义坚固,朕庶几与为治。太皇太后诏莽就第,朕甚闵焉。其以黄邮聚户三百五十益封莽,位特进,给事中,朝朔望见礼如三公。车驾乘绿车从。”后二岁,傅太后、丁姬皆称尊号,丞相朱博奏:“莽前不广尊尊之义,抑贬尊号,亏损孝道,当伏显戮,幸蒙赦令,不宜有爵土,请免为庶人。”上曰:“以莽与太皇太后有属,勿免,遣就国。”
王莽传 上
在历史的长河中,王莽的故事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虽曾辉煌一时,最终却因种种原因黯然失色。这位新朝开国皇帝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的起伏与跌宕。
他,字巨君,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家族,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是朝廷中的重臣,为他日后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命运似乎总爱与他才子们开玩笑,他的人生轨迹并非一帆风顺。
年轻时的王莽,便展现出过人的才智和野心。他曾担任黄门郎、射声校尉等职,逐渐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和人脉资源。然而,他的性格也使他在权力的游戏中显得过于急功近利,这最终导致了他在权力斗争中的失利。
随着汉成帝驾崩,年幼的汉哀帝即位,新太后临朝称制,王莽得以重新入宫为黄门郎。他利用这个机会,积极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他提倡“礼”,试图通过恢复古代礼仪来强化皇权,同时也希望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他的改革引起了极大的争议,许多大臣甚至贵族对他的政策表示不满。他的变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外戚专政的现象,但也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问题浮现,王莽的改革逐渐偏离了初衷,变得面目全非,甚至有些荒唐可笑。
面对日益严重的危机,王莽并没有选择逃避或妥协,而是继续坚持他的改革路线。然而,他的改革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得国家陷入更深的困境。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众的生活更是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终于,在公元9年,由于连年战争和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情况愈演愈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场起义迅速席卷了整个帝国,使得王莽的统治岌岌可危。面对内外夹击的压力,王莽选择了逃离首都,前往边远的封地避难。
尽管逃离了中原,但王莽的命运并未因此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同年,他被迫自杀,结束了他充满争议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