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无愚智,民无男女,皆谕至意。而安众侯崇乃独怀悖惑之心,操畔逆之虑,兴兵动众,欲危宗庙,恶不忍闻,罪不容诛,诚臣子之仇,宗室之雠,国家之贼,天下之害也。是故亲属震落而告其罪,民人溃畔而弃其兵,进不跬步,退伏其殃。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悬头竿杪,珠珥在耳,首饰犹存,为计若此,岂不悖哉!
臣闻古者畔逆之国,既以诛讨,则猪其宫室以为污池,纳垢浊焉,名曰凶虚,虽生菜茹,而人不食。四墙其社,覆上栈下,示不得通。辨社诸侯,出门见之,著以为戒。方今天下闻崇之反也,咸欲骞衣手剑而叱之。其先至者,则拂其颈,冲其匈,刃其躯,切其肌;后至者,欲拔其门,仆其墙,夷其屋,焚其器,应声涤地,则时成创。而宗室尤甚,言必切齿焉。何则?以其背畔恩义,而不知重德之所在也。宗室所居或远,嘉幸得先闻,不胜愤愤之愿,愿为宗室倡始,父子兄弟负笼荷锸,驰之南阳,猪崇宫室,令如古制。及崇社宜如毫社,以赐诸侯,用永监戒。愿下四辅公卿大夫议,以明好恶,视四方。
诗句
臣无愚智,民无男女,皆谕至意。而安众侯崇乃独怀悖惑之心,操畔逆之虑,兴兵动众,欲危宗庙,恶不忍闻,罪不容诛,诚臣子之仇,宗室之雠,国家之贼,天下之害也。
是故亲属震落而告其罪,民人溃畔而弃其兵,进不跬步,退伏其殃。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悬头竿杪,珠珥在耳,首饰犹存,为计若此,岂不悖哉!
臣闻古者畔逆之国,既以诛讨,则猪其宫室以为污池,纳垢浊焉,名曰凶虚,虽生菜茹,而人不食。四墙其社,覆上栈下,示不得通。辨社诸侯,出门见之,著以为戒。方今天下闻崇之反也,咸欲骞衣手剑而叱之。其先至者,则拂其颈,冲其匈,刃其躯,切其肌;后至者,欲拔其门,仆其墙,夷其屋,焚其器,应声涤地,则时成创。而宗室尤甚,言必切齿焉。何则?以其背畔恩义,而不知重德之所在也。宗室所居或远,嘉幸得先闻,不胜愤愤之愿,愿为宗室倡始,父子兄弟负笼荷锸,驰之南阳,猪崇宫室,令如古制。及崇社宜如毫社,以赐诸侯,用永监戒。
译文
臣没有愚蠢和智慧之分,百姓也没有男女贵贱之分,大家都能理解陛下的深意。唯独安众侯王莽,他心中怀有悖逆的邪念,持有叛变的打算,发动军队,想要危害宗庙,这种恶劣行为实在令人难以忍受,罪过无法赦免,确实是臣子的仇敌、宗室的仇敌、国家的祸害、天下的祸患。因此亲属们惊恐万分,报告他的罪行,百姓纷纷背叛,丢弃他们的兵器,进不能前进半步,退则自食其果。百年老母,年幼的孩子,一起被斩首,首级悬挂在杆上,耳环还在耳朵里,珠宝还在身上,这样的行为难道不荒谬吗!
臣听说古代叛变的国家,已经被朝廷讨伐之后,就会将宫殿建筑成为污水池,用来容纳污垢。名为“凶虚”,即使种上蔬菜也不会有人食用。四面围墙包围着神庙,上面覆盖着栈道,以此警示人们不要往来。辨别神社的诸侯们,出门就看到这些景象,以此作为警戒。如今天下都知道王莽造反的消息,都希望挥舞衣袖,手执武器斥责他。那些率先到达的人,就刺杀他的颈部,刺中胸膛,割掉他的头颅,切开他的肌肉;那些后到的人,想摧毁他的门户,推翻他的墙壁,焚烧他的房屋,烧毁他所携带的物品,随即尘土飞扬,他们也会受伤。而宗室尤其如此,他们发誓要报复。为什么?因为那些人背叛了君臣间的道义之情而不自知,不懂得重视德行的重要性。宗室居住的地方有的很远离京城,有幸先听到消息的宗室感到愤慨,愿意为宗室带头行动,父子兄弟背负着笼子拿着农具,奔赴南阳,毁坏王莽宫室,使其恢复到古代的样子。等到王莽的神庙应当与毫社相同,以赏赐给诸侯,以此来永久警戒。希望陛下能命令四辅公卿大夫商议此事,表明好恶之志,观察四方之事。
注释
- 臣无愚智: 表达对王莽的不满,认为他是愚蠢之人。
- 民无男女: 强调无论男女,都应共同面对王莽的暴行。
- 猪其宫室: 意为将皇宫改建为污水池。
- 豕: 古汉语中指猪。
- 凶虚: 指凶险、荒芜之地。
- 辩社: 辨别神社。
- 骖乘: 古代的一种官职称谓。
- 杵臼: 古代农具。
- 毫社: 古代祭祀天地的社坛之一。
- 社稷: 古代指土地神和谷神。
- 颁诏策书: 皇帝颁布诏书的命令。
- 四辅: 辅佐帝王的大臣。
- 公卿大夫: 古代高级官员。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王莽的叛乱及其后果,表达了作者对王莽的强烈不满和对宗室忠诚的支持。诗中详细描述了王莽如何破坏宗庙、杀害无辜以及宗室的反应,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王莽行为的普遍愤怒和谴责。同时,诗中也展示了宗室成员对王莽的反击和牺牲精神,表达了他们对国家和家族的忠诚和保护。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王莽叛乱事件的记录和批评,更是对忠义和家族责任的深刻反思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