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彗星出,二十余日,不见。
是岁,以犯挟铜炭者多,除其法。
明年改元曰“天凤”。
天凤元年正月,赦天下。
莽曰:“予以二月建寅之节行巡狩之礼,太官赍糒干肉,内者行张坐卧,所过毋得有所给。予之东巡,必躬载耒,每县则耕,以劝东作。予之南巡,必躬载耨,每县则耨,以劝南伪。予之西巡,必躬载铚,每县则获,以劝西成。予之北巡,必躬载拂,每县则粟,以劝盖藏。毕北巡狩之礼,即于土中居雒阳之都焉。敢有趋讠雚犯法,辄以军法从事。”群公奏言:“皇帝至考,往年文母圣体不豫,躬亲供养,衣冠稀解。因遭弃群臣悲哀,颜色未复,饮食损少。今一岁四巡,道路万里,春秋尊,非糒干肉之所能堪。且无巡狩,须阕大服,以安圣体,臣等尽力养牧兆民,奉称明诏。”莽曰:“群公、群牧、群司、诸侯、庶尹愿尽力相帅养牧兆民,欲以称予,繇此敬听,其勖之哉!毋食言焉。更以天凤七年,岁在大梁,仓龙庚辰,行巡狩之礼。厥明年,岁在实沈,仓龙辛已,即土之中雒阳之都。”乃遣太傅平晏、大司空王邑之雒阳,营相宅兆,图起宗庙、社稷、郊兆云。
诗句
十一月,彗星出,二十余日,不见。
是岁,以犯挟铜炭者多,除其法。
明年改元曰“天凤”。
天凤元年正月,赦天下。
莽曰:“予以二月建寅之节行巡狩之礼,太官赍糒干肉,内者行张坐卧,所过毋得有所给。予之东巡,必躬载耒,每县则耕,以劝东作。予之南巡,必躬载耨,每县则耨,以劝南伪。予之西巡,必躬载铚,每县则获,以劝西成。予之北巡,必躬载拂,每县则粟,以劝盖藏。毕北巡狩之礼,即于土中居雒阳之都焉。敢有趋讠雚犯法,辄以军法从事。”群公奏言:“皇帝至考,往年文母圣体不豫,躬亲供养,衣冠稀解。因遭弃群臣悲哀,颜色未复,饮食损少。今一岁四巡,道路万里,春秋尊,非糒干肉之所能堪。且无巡狩,须阕大服,以安圣体,臣等尽力养牧兆民,奉称明诏。”莽曰:“群公、群牧、群司、诸侯、庶尹愿尽力相帅养牧兆民,欲以称予,繇此敬听,其勖之哉!毋食言焉。更以天凤七年,岁在大梁,仓龙庚辰,行巡狩之礼。厥明年,岁在实沈,仓龙辛已,即土之中雒阳之都。”乃遣太傅平晏、大司空王邑之雒阳,营相宅兆,图起宗庙、社稷、郊兆云。
译文
十一月,出现了彗星,过了二十几天才消失不见。
这一年,因为犯盗窃铜炭罪的人很多,就废除了他的法律。
第二年改为年号为“天凤”。
天凤元年正月,赦免了天下的罪犯。
王莽说:“我按照二月建寅(正月)的日子去巡视各地,太官会携带粮食和干肉供给我,我会亲自乘坐车辆行走休息,经过的地方不得有任何供应。我去东边巡视,一定亲手拿着农具;每到一个县,就会亲自耕作;去南方巡视,一定亲手拿起锄头;去西边巡视,一定亲手拿起镰刀;去北方巡视,一定亲手拿上扫帚;完成所有的巡游后,就住在洛阳城中心。如果有谁敢逃避禁令违法乱纪,就用军法处置他们。”大臣们进谏说:“皇帝您已经到了晚年,往年您母亲的病情时好时坏,您还亲自侍候她,穿衣吃饭都很小心谨慎。又因为要离开大臣们而悲伤,您的面色还没有恢复,饮食也减少了。现在您一年要去四次巡视天下,距离千里,年纪又大了,不是干粮干肉所能支撑的。而且如果不巡视,就要停止朝见,以此来安定您的身体。臣下等会尽力赡养百姓,来奉承您的圣旨。”王莽说:“众位大臣、众位主管畜牧业的官员、众位各部首领诸侯愿意全力照顾百姓,以此来表达我对您的敬意,因此我要恭敬地听从你们的劝告。希望你们不要食言。”然后他下令改年号为“天凤”,并在天凤七年(公元16年),选择在位于大梁城的仓库所在地——大梁城进行巡视祭祀的活动。接着在天凤八年(公元17年)的时候,选择了位于实沈的仓库地——实沈作为祭祀的中心城市。于是派遣太傅平晏和大司空王邑到洛阳,开始营建住宅墓地和宗庙、社稷、郊祀坛等祭祀场所。
注释
“十一月”:指的是农历十月。
“彗星出”:指出现彗星的现象。
“二十余日”:指出现彗星已经二十多天了。
“是岁”:这一年。
“犯挟铜炭者多”:指那些触犯法律盗窃铜炭的人太多。
“除其法”:废除他的法律。
“天凤元年”:指的是王莽新朝的年份,天凤元年正月。
“赦天下”:宣布免除天下所有罪犯的刑罚。
“予之东”:指皇帝巡视东方。
“必躬载耒”,指皇帝亲自携带农具。
“予之南”:指皇帝亲自携带锄头。
“予之西”:指皇帝亲自携带镰刀。
“予之北”:指皇帝亲自携带扫帚。
“罢巡狩之礼,即于土中”,指结束巡视祭祀的仪式,回到洛阳城中。
“仓龙庚辰”,指的是农历庚辰日。
“仓龙辛巳”,指的是农历辛巳日。
“实沈”:古代传说中的地名,是黄帝轩辕氏所居之地。
“仓龙庚辰”:指的是农历庚辰日。
“仓龙辛巳”:指的是农历辛巳日。
“仓龙”,指仓龙年(古代对农历某年的一种称呼)。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汉哀帝时期的政治活动和王莽的政策调整。王莽上台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改革政治体制、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各种新的政策等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汉时期的一些传统制度和习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