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四方皆以饥寒穷愁起为盗贼,稍稍群聚,常思岁熟得归乡里。众虽万数,亶称臣人、从事、三老、祭酒,不敢略有城邑,转掠求食,日阕而已。诸长吏牧守皆自乱斗中兵而死,贼非敢欲杀之也,而莽终不谕其故。是岁,大司马士按章豫州,为贼所获,贼送付县。士还,上书具言状。莽大怒,下狱以为诬罔。因下书责七公曰:“夫吏者,理也。宣德明恩,以牧养民,仁之道也。抑强督奸,捕诛盗贼,义之节也。今则不然。盗发不辄得,至成群党,遮略乘传宰士。士得脱者,又妄自言:我责数贼:‘何故为是?’贼曰:‘以贫穷故耳。’贼护出我。今俗人议者率多若此。惟贫困饥寒,犯法为非,大者群盗,小者偷穴,不过二科,今乃结谋连常以千百数,是逆乱之大者,岂饥寒之谓邪?七公其严敕卿大夫、卒正、连率、庶尹,谨牧养善民,急捕殄盗贼。有不同心并力,疾恶黜贼,而妄曰饥寒所为,辄捕系,请其罪。”于是群下愈恐,莫敢言贼情者,亦不得擅发兵,贼由是遂不制。
诗句
初,四方皆以饥寒穷愁起为盗贼,稍稍群聚,常思岁熟得归乡里。众虽万数,亶称臣人、从事、三老、祭酒,不敢略有城邑,转掠求食,日阕而已。
- “初”:起始,开始的意思。
- 四方皆以饥寒穷愁起为盗贼:指的是由于饥荒和寒冷,人们生活困难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成为盗贼。
- 稍稍群聚:渐渐聚集在一起。
- 常思岁熟得归乡里:常常思念年成丰收能回到家乡。
- 众虽万数:虽然有成千上万的人。
- 亶称臣人、从事、三老、祭酒:这些人自称是臣民(臣)、从事(官员的助手)、三老(乡中的长者)、祭酒(古代学校里的教师)。
- 不敢略有城邑:不敢占领任何城市和土地。
- 转掠求食,日阕而已:四处抢劫以求食物,每天如此。
诸长吏牧守皆自乱斗中兵而死,贼非敢欲杀之也,而莽终不谕其故。
- 诸长吏牧守:各种地方长官和地方官。
- 自乱斗中兵而死:在混乱战斗中丧命。
- 贼非敢欲杀之也:盗贼并非真的要杀死他们。
- 而莽终不谕其故:王莽始终不明白原因在哪里。
今则不然。盗发不辄得,至成群党,遮略乘传宰士。
- 今则不然:但现在情况并非如此。
- 盗发不辄得:盗贼发生时,不会立即被捕捉到。
- 至成群党:最终会形成团伙。
- 遮略乘传宰士:还会拦截运送官府人员的马车。
士得脱者,又妄自言:我责数贼:‘何故为是?’贼曰:‘以贫穷故耳。’贼护出我。
- 士得脱者:那些逃脱的囚犯会说。
- 又妄自言:又说些话。
- 责数贼:责备那些盗贼。
- 何故为是:为什么这样做呢?
- 贼曰‘以贫穷故耳’:回答说是因为贫穷。
- 贼护出我:然后盗贼就出来救他。
译文
王莽时期,因为饥荒和寒冷,许多人为了生存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逐渐地聚集起来,常常想着年成好的时候能够回家乡。尽管人数众多,但他们自称是百姓(臣人)、官员的助手(从事)、乡里的长者(三老)、学校的教师(祭酒),不敢占领任何城市和土地,只是四处抢掠寻求食物,每天如此。然而,地方官员和地方长官们却在混乱的战斗之中牺牲了,盗贼并非真的想杀他们,而王莽却始终没有理解其中的缘由。现在的情况却是,盗贼发生后不会立即被捕获,最终会形成团伙,还会拦截运送官府人员的马车,当那些逃脱的囚犯被问及为何这样做时,他们会回答是因为贫穷。盗贼出来后保护他,这难道只是因为贫穷吗?七公你们需要严肃地告诉卿大夫、卒正、连率、庶尹等官员,务必妥善治理善良之人,迅速捕杀盗贼。如果有不同心并力、痛恨恶人、驱逐盗贼的行为,却错误地认为是贫穷导致的,就擅自将他们逮捕并关起来,请他们承担罪责。”因此,各级官吏更加害怕,没有人敢揭露盗贼的真实情况,也没有人可以随意出动军队对抗盗贼,盗贼因此得以不受控制。
注释
- “初”:“开始”,此处指王莽统治初期,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
- “四方皆以饥寒穷愁起为盗贼”:各地因饥饿和寒冷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人越来越多。
- “稍稍群聚”:渐渐地聚集在一起。
- “常思岁熟得归乡里”:经常思念年成好的时候能够回家乡。
- “众虽万数,亶称臣人、从事、三老、祭酒”:即使有成千上万的人,他们也自称是臣民(臣)、官员的助手(从事)、乡中的长者(三老)和学校的教职员工(祭酒)。
- “不敢略有城邑”,不敢占领任何城市和土地。
- “转掠求食,日阕而已”:四处抢劫以求食物,每天如此。
- “诸长吏牧守皆自乱斗中兵而死”:地方官员和地方长官们在混乱的战斗中牺牲。
- “贼非敢欲杀之也”:盗贼并不是真的想杀死他们,而是王莽不理解其中的原因。
- “今则不然”:现在的情况并非如此。
- “盗发不辄得”:盗贼发生时,不会立即被捕捉到。
- “至成群党”:最终会形成团伙。
- “遮略乘传宰士”:还会拦截运送官府人员的马车。
- “士得脱者”:那些逃脱的囚犯会说。
- “又妄自言”:又说些话。
- “责数贼”:责备那些盗贼。
- “何故为是”:为什么这样做呢?
- “贼曰‘以贫穷故耳’”:回答说是因为贫穷。
- “贼护出我”:然后盗贼就会出来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