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镜水之与形接也,不设智故,而方圆曲直弗能逃也。是故响不肆应,而景不一设,叫呼仿佛,默然自得。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物至而能神应,知之动也。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憎成形,而知诱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故达于道者,不以人易天,外与物化,而内不失其情。至无而供其求,时聘而要其宿。小大修短,各有其具,万物之至,腾踊肴乱而不失其数。是以处上而民弗重,居前而众弗害,天下归之,奸邪畏之。以其无争于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

夫临江而钓,旷日而不能盈罗,虽有钩箴芒距,微纶芳饵,加之以詹何、娟嬛之数,犹不能与网罟争得也。射者捍乌号之弓,弯棋卫之箭,重之羿、逢蒙子之巧,以要飞鸟,犹不能与罗者竞多。何则?以所持之小也。张天下以为之笼,因江海以为之罟,又何亡鱼失鸟之有乎!故矢不若缴,缴不若无形之像。

诗句

  • 夫镜水之与形接也,不设智故,而方圆曲直弗能逃也。
  • 是故响不肆应,而景不一设,叫呼仿佛,默然自得。
  •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
  • 物至而能神应,知之动也。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
  • 憎成形,而知诱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
  • 故达于道者,不以人易天,外与物化,而内不失其情。
  • 至无而供其求,时聘而要其宿。小大修短,各有其具,万物之至,腾踊肴乱而不失其数。
  • 是以处上而民弗重,居前而众弗害,天下归之,奸邪畏之。
  • 以其无争于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

译文

镜子和水接触时,并不设置智巧的计谋,但圆形或方形、曲折或直线却不能逃避它的观察。因此水波不兴波澜壮阔地回应,而光影也不随意布置,只是发出轻微的回声,默默地感到满足。人出生时是静默的,这是天赋本性。受到外界的影响之后才产生行动,这是本性的危害。事物来到面前能够神奇地应对,这是智慧的作用。智慧与事物接触,好恶之情就会产生。好恶形成后,智慧就会被外界所诱惑,无法再回到自身内心,这样天理就会丧失掉了。所以通达大道的人,不将个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外表与外界事物变化融合,而内心却保持自己的本心。达到最高境界就是无欲无求地接受万物的需求,适时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并且把握住关键时机。无论大小长短、长短都有各自的特性,万物来临时,它们活跃跳跃、杂乱交错却又不会失去规律。因此处在上位而不使人民感到沉重,处于前面而不使众人感到威胁,天下人都归顺他,奸邪之人都畏惧他。因为他对万物都不与人相争,所以没有人敢于与他争斗。

赏析

《淮南子》是一部古代哲学著作,它通过寓言和比喻的方式探讨了宇宙间万物的关系和道理。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以镜子与水的对话形式表达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1. 无为而治:“夫镜水之与形接也”,这里的“接”可以理解为镜子与水的自然接触,没有刻意去改变水的形态,反映了一种自然顺应的态度。

  2. 顺其自然:“不设智故,而方圆曲直弗能逃也。”这里指出,当人们不采取人为的策略和智巧时,事物的自然形态(方圆曲直)就无法逃避。

  3. 顺应自然:“是故响不肆应,而景不一设,叫呼仿佛,默然自得。”水声不张扬,光影也不随意安排,只有细微的声音和影子,却让观者感到宁静和自在。

  4. 无为而治的智慧:“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人的本性在于平和不动,一旦受到影响便成为伤害;智者懂得如何利用这种本性而不被其所伤。

  5. 超越欲望:“物至而能神应,知之动也。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憎成形,而知诱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事物到来时能够神奇地响应,这是因为知识与事物接触而产生的好恶感情。如果好恶情感过于强烈并影响自身,那么人就会忘记自身的本心,失去天理。

  6. 无争不争:“故达于道者,不以人易天,外与物化,而内不失其情。”懂得大道的人不会用人为的努力去取代自然,而是与外界事物变化融合而不失去内心的平和。

  7. 超越物质:“至无而供其求,时聘而要其宿。”最高的修养就是无欲无求地接受万物的需求,适时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而不是为了争夺而争斗。

  8. 智慧与自然的统一:“小大修短,各有其具,万物之至,腾踊肴乱而不失其数。”万物的大小长短都有它们的特性和规律,就像水一样,虽然腾踊跳跃,但总是有序的。

整段文字通过对镜水与水相互作用的描绘,传达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重要性,以及与万物和谐相处的智慧。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也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指导和启示,即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时,应当遵循自然法则,不强求、不争斗,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自我实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