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释大道而任小数,无以异于使蟹捕鼠,蟾蝫捕蚤,不足以禁奸塞邪,乱乃逾滋。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故机械之心藏于胸中,则纯白不粹,神德不全,在身者不知,何远之所能怀!是故革坚则兵利,城成则冲生,若以汤沃沸,乱乃逾甚。是故鞭噬狗,策蹄马,而欲教之,虽伊尹、造父弗能化。欲寅之心亡于中,则饥虎可尾,何况狗马之类乎!故体道者逸而不穷,任数者劳而无功。
夫峭法刻诛者,非霸王之业也;棰策繁用者,非致远之术也。离朱之明,察箴末于百步之外,不能见渊中之鱼。师旷之聪,合八风之调,而不能听十里之外。故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亩之宅也。修道理之数,因天地之自然,则六合不足均也。是故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神农之播谷也,因苗以为教。
以下是对《淮南子 · 原道训》的逐句解读:
- 释大道而任小数:
- “释大道”意味着放弃或忽略“道”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 “任小数”则是指依赖或使用一些琐碎、局部的方法和技巧。
- 这种态度可能导致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反而使混乱和错误变得更加严重。
- 不足以禁奸塞邪:
- “不足以禁奸塞邪”表示这种方法或态度不足以预防和阻止邪恶行为。
- 这暗示了单纯依赖小数可能无法有效维护社会的正义和秩序。
- 乱乃逾滋:
- “乱乃逾滋”意味着混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剧。
- 这可能是指当人们只注重实用而忽视道德和正义时,社会将陷入更大的混乱。
- 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
- “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指的是历史上的夏朝君主鲧建造了一座非常高的城墙。
- “诸侯背之”意味着其他诸侯国对此感到不满,并最终背叛了夏朝。
- 海外有狡心:
- “海外有狡心”暗示了其他国家可能有不良的野心或意图。
- 这表明外部势力可能对夏朝构成威胁,需要防范和应对。
- 禹知天下之叛也:
- “禹知天下之叛也”表明大禹意识到天下的离心倾向。
- 这表明他意识到如果不能改革和改变,国家将面临灭亡的危险。
- 乃坏城平池,散财物:
- “乃坏城平池”意味着大禹下令拆除城墙,挖深护城河,并清理城市周围的土地。
- 这些措施是为了消除敌人的立足之地,增加自己的防御能力。
- 海外宾伏:
- “宾伏”意味着海外的诸侯国归顺或臣服于大禹的统治之下。
- 这表明大禹的政策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 四夷纳职:
- “四夷纳职”意味着东方、南方、西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都接受了大禹的统治。
- 这反映了大禹的威信和影响力已经扩展到了更广泛的地区。
- 合诸侯于涂山:
- “合诸侯于涂山”指的是在涂山举行了一个集会,召集了所有诸侯国的代表。
- 这通常是一种政治仪式,标志着各方同意接受新的领导或协议。
- 执玉帛者万国:
- “执玉帛者万国”意味着在集会上,来自各个国家的使者手持玉器和丝绸等珍贵物品前来参加。
- 这显示了大禹在国际上的尊重和影响力。
通过以上逐句释义与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淮南子 · 原道训》中“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应用“道”来指导实践和政策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