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成化像而弗宰。跂行喙息,蠉飞蠕动,待而后生,莫之知德;待之后死,莫之能怨。得以利者不能誉,用而败者不能非。收聚畜积而不加富,布施禀授而不益贫。旋县而不可究,纤微而不可勤。累之而不高,堕之而不下,益之而不众,损之而不寡,斫之而不薄,杀之而不残,凿之而不深,填之而不浅。忽兮恍兮,不可为象兮;恍兮忽兮,用不屈兮;幽兮冥兮,应无形兮;遂兮洞兮,不虚动兮。与刚柔卷舒兮,与阴阳俯仰兮。昔者冯夷、大丙之御也,乘云车,入云蜺,游微雾,骛恍忽,历远弥高以极往,经霜雪而无迹,照日光而无景,扶摇抮抱羊角而上,经纪山川,蹈腾昆仑,排阊阖,沦天门。末世之御,虽有轻车良马,劲策利锻,不能与之争先。是故大丈夫恬然无思,澹然无虑;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四时为马,阴阳为御;乘云陵霄,与造化者俱。纵志舒节,以驰大区。可以步而步可以骤而骤。令雨师洒道,使风伯扫尘。电以为鞭策,雷以为车轮。上游于霄雿之野,下出于无垠之门。刘览偏照,复守以全。经营四隅,还反于枢。故以天为盖,则无不覆也;以地为舆,则无不载也;四时为马,则无不使也;阴阳为御,则无不备也。是故疾而不摇,远而不劳,四支不动,聪明不损,而知八纮九野之形埒者,何也?执道要之柄,而游于无穷之地。是故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万物之变,不可究也,秉其要归之趣。
诗句释义与译文输出:夫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成化像而弗宰。跂行喙息,蠉飞蠕动,待而后生,莫之知德;待之后死,莫之能怨。得以利者不能誉,用而败者不能非。收聚畜积而不加富,布施禀授而不益贫。旋县而不可究,纤微而不可勤。累之而不高,堕之而不下,益之而不众,损之而不寡,斫之而不薄,杀之而不残,凿之而不深,填之而不浅。忽兮恍兮,不可为象兮;恍兮忽兮,用不屈兮;幽兮冥兮,应无形兮;遂兮洞兮,不虚动兮。
注释:
- 《淮南子·原道训》是古代中国哲学著作,主要探讨了“道”的本性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体现。
- “太上之道”指的是至高无上、超越一切的自然法则。
- “生万物而不有”强调的是道的存在,而非对万物进行主宰或控制。
- “成化像而弗宰”意味着道本身不干预万物的变化和发展。
- “跂行喙息”描述了生物体通过行动来适应环境,但它们并不知道这种行动背后的道德意义。
- “蠉飞蠕动”进一步描绘了生物体的本能行为,反映了自然界的生存竞争和相互依赖。
- “待而后生”和“待之后死”表达了生命循环的必然性,即一切都在自然规律中发生和消逝。
- “得利者不能誉”和“用而败者不能非”强调了事物发展的自然性和不可逆性。
- “收聚畜积而不加富”描述了积累财富但不增加自身价值的行为。
- “布施禀授而不益贫”表明给予和接受之间存在一种平衡,而不是一方的过度获取。
- “旋县而不可究”和“纤微而不可勤”形容事物复杂而精妙,难以完全理解和掌握。
- “累之而不高,堕之而不下,益之而不众,损之而不寡,斫之而不薄,杀之而不残,凿之而不深”强调了事物的平衡和适度原则。
- “忽兮恍兮,不可为象兮;恍兮忽兮,用不屈兮;幽兮冥兮,应无形兮;遂兮洞兮,不虚动兮”描述了道家哲学中的恍惚、无形和永恒不变的概念。
- 整篇文献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和哲理的思考,展现了道家对于宇宙和生命的看法和态度。
赏析:
这段文本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现象进行描述,展现了道家关于“道”的基本特性和作用的理解。道家哲学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生成和变化的根本原因,它超越了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无形无象的本源。道家追求的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原则。
从这段文本中可以看出,道家主张的是一种超然脱俗的人生态度,即超越世俗的欲望和功利,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这种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鼓励人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变化,实现内心的安宁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