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萍树根于水,木树根于土,鸟排虚而飞,兽蹠实而走,蛟龙水居,虎豹山处,天地之性也。两木相摩而然,金火相守而流,员者常转,窾者主浮,自然之势也。是故春风至则甘雨降,生育万物,羽者妪伏,毛者孕育,草木荣华,鸟兽卵胎,莫见其为者,而功既成矣。秋风下霜,倒生挫伤,鹰雕搏鸷,昆虫蛰藏,草木注根,鱼鳖凑渊,莫见其为者,灭而无形。木处榛巢,水居窟穴,禽兽有芄,人民有室,陆处宜牛马,舟行宜多水,匈奴出秽裘,于越生葛絺,各生所急以备燥湿,各因所处以御寒暑,并得其宜,物便其所。由此观之,万物固以自然,圣人又何事焉!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像鳞虫,短绻不恊,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因之也。雁门之北,狄不谷食,贱长贵壮,俗尚气力,人不弛弓,马不解勒,便之也。故禹之裸国,解衣而入,衣带而出,因之也。今夫徙树者,失其阴阳之性,则莫不枯槁。故橘树之江北则化而为枳,鸲鹆不过济,貈渡汶而死,形性不可易,势居不可移也。是故达于道者,反于清净;究于物者,终于无为。以恬养性,以漠处神,则入于天门。所谓天者,纯粹朴素,质直皓白,未始有与杂糅者也。所谓人者,偶䁟智故,曲巧伪诈,所以俯仰于世人而与俗交者也。故牛岐蹄而戴角,马被髦而全足者,天也。络马之口,穿牛之鼻者,人也。循天者,与道游者也。随人者,与俗交者也。
诗句:夫萍树根于水,木树根于土,鸟排虚而飞,兽蹠实而走,蛟龙水居,虎豹山处,天地之性也。
译文:浮萍和树木生长在水上,树木生长在地下,鸟儿在空中飞翔,野兽在地上行走,蛟龙在水中生活,虎豹在山上栖息,这都是大自然的特性。
注释:本句中的“夫”字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那么”。
赏析:通过这句诗,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赞美,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诗句:两木相摩而然,金火相守而流,员者常转,窾者主浮,自然之势也。
译文:两块木头相互摩擦就能产生火花,金属和火能相互守护就会流动不息。圆形的东西总是在旋转,方形的物体总是在浮起,这是自然的规律。
注释:“摩”、“然”、“守”、“转”、“窾”、“浮”是动词,分别指相互摩擦、生火后产生火花、守护、旋转、方形物体浮起、圆的形状。
赏析:这句话描绘了自然物体运动的基本方式和规律,强调了物质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换关系,展现了宇宙间万物循环不息、变化无穷的生命力。
诗句:是故春风至则甘雨降,生育万物,羽者妪伏,毛者孕育,草木荣华,鸟兽卵胎,莫见其为者,而功既成矣。秋风下霜,倒生挫伤,鹰雕搏鸷,昆虫蛰藏,草木注根,鱼鳖凑渊,莫见其为者,灭而无形。
译文:因此春天来临的时候甘霖降落滋润万物,让羽毛的生物伏卧不动,让毛茸茸的动物孕育新的生命,草木繁盛花朵盛开,小鸟和动物孵化出小崽,看不到它们具体的样子,但是它们的功业已经完成了。到了秋天天气变冷结霜,植物受到伤害甚至死亡,老鹰和猛禽搏击凶猛,昆虫躲藏在洞穴里冬眠,草木扎根在土壤里,小鱼和甲壳类动物聚集在深潭中,没有看到它们具体的行动,却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注释:“妪伏”、“孕育”、“注根”等动词,描述了不同生物在季节变化中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方式。
赏析:通过这些生动的描述,诗人传达了自然界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主题,以及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诗句:木处榛巢,水居窟穴,禽兽有芄,人民有室,陆处宜牛马,舟行宜多水,匈奴出秽裘,于越生葛絺,各生所急以备燥湿,各因所处以御寒暑,并得其宜,物便其所。由此观之,万物固以自然,圣人又何事焉!
译文:树木生长在树林中筑巢,鸟类在水中筑巢居住,野兽在树上挂果实,人类建造房屋居住,陆地上的人们适合养牛养马,水路航行的人适合乘船。匈奴穿用粗糙的皮毛制作的衣服,越族人织制葛纤维制成的布衣,他们根据各自需要来准备应对干燥和潮湿的环境。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万物都是按照自己的特点去适应环境,圣人又何必做什么呢?
注释:“榛巢”、“窟穴”、“芄”、“葛絺”、“陆处”、“水行”等名词和动词描述了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
赏析:这段描述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认识,强调了适应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于生活智慧的总结。
诗句: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像鳞虫。短绻不恊,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因之也。雁门之北,狄不谷食,贱长贵壮,俗尚气力,人不弛弓,马不解勒,便之也。故禹之裸国,解衣而入,衣带而出,因之也。今夫徙树者,失其阴阳之性,则莫不枯槁。故橘树之江北则化而为枳,鸲鹆不过济,貈渡汶而死。形性不可易,势居不可移也。
译文:九疑山南部,从事农耕的少而从事捕鱼打猎的多;因此当地人披着长发、身上有花纹纹身,模仿鱼类的形象。穿着宽松的衣服、挽起袖子便于游泳;穿着短袖衣服、卷起袖子便于划船。因为这样的缘故。在雁门关以北地区,狄族人食物不足而体力旺盛,轻视年轻的强壮的战士而崇尚力气大的人;人们不放松弓弦、马也不解开辔头;这方便了大家。所以大禹曾经居住在过裸体的国家里,脱掉衣服进入那里,穿上衣带出来;这是因为那样做的原因。现在那些迁移树木的人如果失去其阴阳的性质,那么就没有不被枯死的。所以橘树如果种到长江以北就会变成枳树,鸲鹆不超过黄河就死了,形态性质不可以改变,地位位置不能改变。因为如此所以遵循大道的人可以回归清静的状态;深入研究事物的人才最终能达到无为的境地。以恬淡的态度来养护自己的性情,以漠然的态度处在精神世界里;这样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所谓天就是纯粹朴素、质朴直白、洁白无暇、从未掺杂杂糅的;所谓人也是因为偶合智巧、曲巧伪诈、所以能够低头弯腰地去迎合世人而又与世俗之人交往。所以牛角尖锐而蹄子坚固却能戴上角,马的鬃毛茂密而脚上没有多余的毛发却全有了蹄子。顺着天道的人与道一起游历,跟随世俗的人与俗世交往。
注释:“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文身”,“短绻不恊”,“短袂攘卷”,等动词和形容词描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裸国”“解衣而入”等词汇描绘了大禹时期的生活情景。 “橘树之江北”“枳树”“鸲鹆不过济”“貈渡汶而死” 等句子展示了物种变化和适应性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