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执道理以耦变,先亦制后,后亦制先。是何则?不失其所以制人,人不能制也。时之反侧,间不容息,先之则太过,后之则不逮。夫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是故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因循应变,常后而不先。柔弱以静,舒安以定,攻大磨坚,莫能与之争。

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修极于无穷,远沦于无涯,息耗减益,通于不訾,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蚑蛲而不求报,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行而不可得穷极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击之无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焚之不然,淖溺流遁,错缪相纷而不可靡散,利贯金石,强济天下,动溶无形之域,而翱翔忽区之上,邅回川谷之间,而滔腾大荒之野,有馀不足,与天地取与,授万物而无所前后,是故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无所左而无所右,蟠委错紾,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于天下者,以其淖溺润滑也。故老聃之言曰:「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无音者,声之大宗也。其子为光,其孙为水,皆生于无形乎!夫光可见而不可握,水可循而不可毁,故有像之类,莫尊于水。

”`
淮南子·原道训

夫执道理以耦变,先亦制后,后亦制先。是何则?不失其所以制人,人不能制也。时之反侧,间不容息,先之则太过,后之则不逮。夫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是故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因循应变,常后而不先。柔弱以静,舒安以定,攻大磨坚,莫能与之争。

天下物无如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修极于无穷,远沦于无涯。息耗减益,通于不訾,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蚑蛲而不求报,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行而不可得穷极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击之无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焚之不然,淖溺流遁,错缪相纷而不可靡散,利贯金石,强济天下,动溶无形之域,而翱翔忽区之上。邅回川谷之间,而滔腾大荒之野,有馀不足,与天地取与,授万物而无所前后,是故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无所左而无所右,蟠委错紾,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于天下者,以其淖溺润滑也。故老聃之言曰:“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译文:

《淮南子·原道训》探讨了“道”的基本特性、作用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等,提出了“循道”、“无为”、“持后”、“ 贵柔”、“守静”、“重生”、“养性”等一系列观点,可以说是全书的总纲。文章首先讨论了“道”的覆盖范围和性质,指出它能够包裹天地、禀授无形、源流泉滂,且能冲而徐盈。接着强调“道”的深邃和广袤,无法测量也无法触及。文中还提到了圣人在处理事物上的态度——不过度追求名利,而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保持谦逊和谨慎。此外,文章通过举例说明了“道”的无形无质的特性以及如何影响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提到,水是最能够体现“道”的特性的物质之一,因为它既能包容万物又能滋润大地。老子也认为“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并主张“无为”。这些观点都表明了道家思想对于自然和谐以及个人行为的指导意义。

注释:

  1. 夫执道理以耦变,先亦制后,后亦制先:这里的“耦变”指的是事物的相互作用和变化。“执道理”指的是掌握和遵循自然的规律。“先”和“后”指的是时间顺序上的位置或次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无论是在时间的顺序还是相互作用上,都是先制后制的过程。
  2. 是何则?不失其所以制人,人不能制也:这是问句,表示对前面内容的质疑或进一步的解释。“失其所以制人”指的是失去了控制他人的能力。“人不能制”是指别人也难以制约自己。
  3. 时之反侧,间不容息:这里的“反侧”指的是时间的快速流逝和变化无常。“间不容息”表示时间非常紧迫,没有喘息的机会。
  4. 先之则太过,后之则不逮:这里的“太过”和“不逮”指的是超越或落后。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过于追求先行可能会超越目标或失去时机;如果过于追随可能会落后。
  5. 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这里的“日回”指的是太阳的运行轨迹。“月环”指的是月亮的运行轨迹。“周”在这里指环绕。“时不与人游”是指时间不会像人一样随意安排活动。
  6. 夫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这里引用了夏禹的例子来说明他顺应自然规律的行为。“趋时”指的是顺应时代的需求。“履遗”指的是踩到遗漏的东西。”弗取”指的是不捡起来。
  7. 是故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因循应变,常后而不先:这里的“守清道”指的是遵守清净无为的道路。“抱雌节”指的是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因循应变”指的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常后而不先”指的是始终保持在后位但不抢先。
  8. 柔弱以静,舒安以定:这里的“柔弱以静”指的是温和而不动声色的状态。“舒安以定”指的是放松身心以获得平静和稳定的心态。
  9. 攻大磨坚,莫能与之争:这里的“攻大磨坚”指的是对抗强大的阻力或困难。“莫能与之争”表示没有人能够与之竞争。
  10. 天下物无如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这里的“天下物”指的是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莫如水”表示没有什么比水更合适或者更完美。“大不可极”和“深不可测”指的是水的容量非常大,深度也非常深。
  11. 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这里是用夏禹的故事来说明他不追求名利和权势。”履遗”指的是踩到遗漏的东西。”冠挂”指的是戴在头上的帽子被风吹落。”弗取”指的是不去捡。”顾”表示回头看。
  12. 是故无所私而无所公:这里的“无所私”指的是不偏私于某一方面;“无所公”则是不偏公于某一边。
  13. 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这里的“靡滥振荡”指的是无边无际的运动和波动。“与天地鸿洞”指的是与整个宇宙融为一体。
  14. 无所左而无所右:这里的“无所左”和“无所右”指的是没有偏向任何一方。
  15. 是故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这里的“靡滥振荡”指的是没有偏向、没有局限的状态。“与天地鸿洞”指的是与整个宇宙融为一体。
  16. 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这里的“靡滥振荡”指的是没有偏向、没有局限的状态。“与天地鸿洞”指的是与整个宇宙融为一体。
  17. 无所左而无所右:这里的“无所左”和“无所右”指的是没有偏向任何一边。
  18. 蟠委错紾,与万物始终:这里的“蟠委”指的是曲折蜿蜒的样子。“错紾”指的是交错缠绕的样子。“始终”指的是始末或全程。
  19. 是谓至德:这里的“谓之”指的是称为或者称作。“至德”指的是最高境界的德行或美德。
  20. 天下莫大于此矣:这里的“莫大”指的是最大或最伟大。“于此”指的是此处所提及的事物或现象。

赏析:

《淮南子·原道训》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集中阐述了道家的核心理念和哲学思想。这篇文章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了道家关于宇宙、自然和社会行为的看法。以下是几个关键点的深入分析:

  1. 宇宙观:文章中提到的“天”和“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统一性,展现了一种宏观的自然观。这种观点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了道家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
  2. 自然法则:文章通过描述自然界中的水流、山石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强调了自然法则的不可抗拒性和普遍性。这反映了道家对于自然力量的尊重和顺应自然的思想。
  3. 道德准则:文章最后部分提到的“至德”,即最高的道德标准,强调了道德修养应超越功利主义和个人得失的考量,以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这种思想对于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4. 人生态度:文章通过对比“先”和“后”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强调了谦逊和谨慎的重要性。这提醒人们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决策时,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和长远的眼光,避免盲目追求短期利益或过分张扬个性。
  5. 社会影响:文章所阐述的道家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传统,还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现代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都可以从道家的自然观中找到灵感和解决之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