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独知守其门。故穷无穷,极无极,照物而不眩,响应而不乏,此之谓天解。故得道者志弱而事强,心虚而应当。所谓志弱而事强者,柔毳安静,藏于不敢,行于不能,恬然无虑,动不失时,与万物回周旋转,不为先唱,感而应之。是故贵者必以贱为号,而高者必以下为基。托小以包大,在中以制外,行柔而刚,用弱而强,转化推移,得一之道,而以少正多。所谓其事强者,遭变应卒,排患捍难,力无不胜,敌无不凌,应化揆时,莫能害之。是故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乡。强胜不若己者,至于若己者而同;柔胜出于己者,其力不可量。故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之敝。是故柔弱者,生之干也;而坚强者,死之徒也。先唱者,穷之路也;后动者,达之原也。何以知其然也?凡人中寿七十岁,然而趋舍指凑,日以月悔也,以至于死,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何者?先者难为知,而后者易为攻也。先者上高,则后者攀之;先者逾下,则后者蹶之;先者隤陷,则后者以谋;先者败绩,则后者违之。由此观之,先者,则后者之弓矢质的也。犹錞之与刃,刃犯难而錞无患者,何也?以其托于后位也。此俗世庸民之所公见也,而贤知者弗能避也。所谓后者,非谓其底滞而不发,凝结而不流,贵其周于数而合于时也。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独知守其门。故穷无穷,极无极,照物而不眩,响应而不乏,此之谓天解。
- **诗句解析**:
1. **万物有所生**:万物都有其生长的根源。
2. **而独知守其根**:唯独有智慧的人知道并守护着这些根源。
3. **百事有所出**:各种事物都有其发生的根源。
4. **而独知守其门**:唯独有智慧的人知道并守护着这些源头。
5. **故穷无穷,极无极**:因此可以探索到无穷和没有界限的真理。
6. **照物而不眩**:对事物不产生迷惑,清晰明了。
7. **响应而不乏**:在回应中也不缺乏应有的东西。
**译文**:
万物都有它们的生长来源,唯独智慧的人知道如何保护这些根本;所有事情都有它们的发端,但只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守护这些开端。因此,能够探索到无穷无尽的知识,达到极限,对事物不感到迷惑,响应中也不缺少应有的部分,这就是所说的“天解”。
- **注释**:
- 穷无穷:指无限的探索和知识的积累。
- 无极:指宇宙的原始状态或最本真的状态。
- 天解:指的是理解宇宙自然法则的智慧。
- 志弱而事强:指内心柔软而行动刚强。
- “感而应之”:指感应外界的变化,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赏析】:
这段诗深刻揭示了道的本质和作用。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是盲目地追求知识和力量,而是知道何时该保持柔软、谦逊,何时该展现刚强、有力。这种智慧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智慧,也是在变化中寻找平衡的智慧。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体会到道家哲学中关于“无为而治”的思想,即通过顺应自然的方式来达到和谐与统一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