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 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扶木在 阳州,日之所费。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 之中也。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九州之大,纯方千里,九州之外,乃有八寅,亦方千里。自东北方曰大泽, 曰无通;东方曰大渚,曰少海;东南方曰具区,曰元泽;南方曰大梦,曰浩泽; 西南方曰渚资,曰丹泽;西方曰九区,曰泉泽;西北方曰大夏,曰海泽;北方曰 大冥,曰寒泽。凡八寅。八泽之云,是雨九州。
八寅之外,而有八,亦方千里,自东北方曰和丘,曰荒土;东方曰棘林, 曰桑野;东南方曰大穷,曰众女;南方曰都广,曰反户;西南方曰焦侥,曰炎土; 西方曰金丘,曰沃野;西北方曰一目,曰沙所;北方曰积冰,曰委羽。凡八之 气,是出寒暑,以合八正,必以风雨。
诗句原文:
淮南子·地形训
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
或上倍之,是谓悬圃, 登之乃灵,能使风雨。
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扶木在阳州,日之所费。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九州之大,纯方千里,九州之外,乃有八寅,亦方千里。自东北方曰大泽, 曰无通;东方曰大渚,曰少海;东南方曰具区,曰元泽;南方曰大梦,曰浩泽; 西南方曰渚资,曰丹泽;西方曰九区,曰泉泽;西北方曰大夏,曰海泽;北方曰大冥,曰寒泽。凡八寅。
八寅之外,而有八,亦方千里,自东北方曰和丘,曰荒土;东方曰棘林, 曰桑野;东南方曰大穷,曰众女;南方曰都广,曰反户;西南方曰焦侥,曰炎土; 西方曰金丘,曰沃野;西北方曰一目,曰沙所;北方曰积冰,曰委羽。
注释与赏析:
- 昆仑、扶木、建木:这组词汇指的是中国地理上的几座著名的高峰,如昆仑山、扶桑树(扶木)和蓬莱树(建木)。它们不仅是古代神话中的仙山,也是现实中地理实体的象征。这些山峰的崇高位置象征着天地之间的神秘联系。
- “凉风之山”至“太帝之居”:这部分内容讨论了从最接近天界的山脉到地下深处的各种地形,以及它们对气候的影响。其中提到的“凉风之山”和“太帝之居”可能是指昆仑山的最高峰玉珠峰,而“悬圃”则是一种传说中的仙境,位于昆仑山的顶部。
- “九州”与“八寅”:“九州”是中国古地图上划分的九个区域,每个区域代表一个地理概念。而“八寅”则是这些区域之外的八个小区域,可能是一些小国或特殊的地理单元。这些地名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地理的分区和认知。
- “四极、六合”:“四极”通常指四方的最远点,而“六合”则涵盖了整个宇宙空间。这里强调了地理范围的广泛性,从天到地无所不包。
- “日月、星辰、四季”与“太岁”:这些天体和天文现象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述,也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例如,太阳月亮的照耀可以决定房屋的采光方向,四季的更替影响着农业生产。此外,“太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影响年岁吉凶的重要因素。
- “土有九山、九塞、九薮、风有八等、水有六品”:这些描述体现了中国古代对自然资源的精细观察和分类。例如,九山和九薮分别指代山地和沼泽地区,而风和水的分类则反映了对自然力量的理解和利用。
通过对《淮南子·地形训》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如何将天地自然景观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连,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观察这些自然现象来理解世界。这种思想不仅体现在地理知识的探索上,也在文学和哲学中得到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