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之与磬也,近之则钟音充,远之则磬音章,物固有近不若远,远不若近者。 今曰稻生于水,而不能生于湍濑之流;紫芝生于山,而不能生于盘石之上;慈石 能引铁,及其于铜,则不行也。水广者鱼大,山高者木修。广其地而薄其德,璧 犹陶人为器也,揲挻其土而不益厚,破乃愈疾。圣人不先风吹,不先雷毁,不 得已而动,故无累。月盛衰于上,则蠃蠬应于下,同气相动,不可以为远。执 弹而招鸟,挥棁而呼狗,欲致之,顾反走。故鱼不可以无饵钓也,兽不可以虚气 召也。剥牛皮,鞟以为鼓,正三军之众,然为牛计者,不若服于厄也。狐白 之裘,天子被之而坐庙堂,然为狐计者,不若走于泽。亡羊而得牛,则莫不利失 也;断指而免头,则莫不利为也。故人之情,于利之中则争取大焉,于害之中则 争取小焉。将军不敢骑白马,亡者不敢夜揭炬,保者不敢畜噬狗。鸡知将旦,鹤 知夜半,而不免于鼎俎。山有猛兽,林木为之不斩,园有螫虫,藜藿为之不采。 为儒而踞里闾,为墨而朝吹竽,欲灭迹而走雪中,拯溺者而欲无濡,是非所行而 行所非。今夫暗饮者,非尝不遗饮也,使之自以平,则虽愚无失矣。是故不同于 和,而可以成事者,天下无之矣。
《淮南子·说山训》是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的一部论文集。下面是对该书逐句释义的详细解析:
诗句原文:钟之与磬也,近之则钟音充,远之则磬音章,物固有近不若远,远不若近者。今曰稻生于水,而不能生于湍濑之流;紫芝生于山,而不能生于盘石之上;慈石 能引铁,及其于铜,则不行也。
译文:钟和磬的声音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声音越是接近就越是响亮。就像稻米生长在水中,却不能在湍急的水流中生长;紫芝生长在山上,却不能在岩石上生长;慈石能够吸引铁,当它遇到铜时就无法发挥作用了。
注释:钟和磬是古代打击乐器,声音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这里比喻事物的性质和效果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稻生于水”、”紫芝生于山”和”慈石能引铁”分别用生动的例子来说明不同环境下生物的生长情况。
赏析:这段诗通过对比和举例的方式,说明了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如声音传播和生长环境的关系,以及不同条件下生物的生存状态。通过这种描述,可以让人们认识到事物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的复杂关系。
赏析:这里的“月盛衰于上,则蠃蠬应于下,同气相动,不可以为远”意味着月亮的盈亏变化会影响地面上的事物,如同同一气体的流动一样,不能视为遥远的事情。这反映了一种自然现象之间的关联性。
赏析:诗人接着通过弹琴招鸟、挥杖唤狗等行为来说明人们的行为对于动物的影响,以及动物对人类的反作用。这表达了一种生态和人文的相互作用,强调了人类活动对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
赏析:剥牛皮制作鼓面,是为了激励三军的士气,但这并不意味着为了保护皮毛而牺牲更多的资源是不合理的。这反映了在面对选择时,应该综合考虑成本和效益。
赏析:狐狸的皮毛虽然珍贵,但天子穿皮毛的裘衣坐在殿堂里,而狐狸却只能逃跑到沼泽地。这个故事传达了即使是微小的利益也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和代价。
赏析:丢失羊反而得到了一头牛,这显示了在某些情况下小的损失可能带来更大的好处。故事反映了人们在决策时可能会追求最大化的利益。
赏析:断指免头的故事,揭示了在面临危险时保全生命的价值高于其他一切。这强调了在特定情境下,生命安全应该是优先考虑的事项。
赏析:将军不敢骑白马,是因为害怕被人认出;而失去羊的人却因为得到了一头牛而觉得有利。这说明在某些情况下,人们的行为会受到社会习俗或心理因素的影响。
赏析:亡羊得牛的谚语强调了在某些情况下损失可以转化为收益的情况。这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自己的行为策略。
赏析:这句话表明,在没有明确目的的情况下盲目行事,最终可能会适得其反。它提醒人们在做决定时要慎重考虑结果。
《淮南子·说山训》不仅在文学上有其独特的价值,还在哲学和社会伦理方面提供了深刻的洞见。它通过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展示了作者对于人生、道德和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