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求丑则不得丑,求不丑则有丑矣;不求美又 不求丑,则无美无丑矣。是谓玄同。申徒狄负石自沉于渊,而溺者不可以为抗; 弦高诞而存郑,诞者不可以为常。事有一应,而不可循行。人有多言者,犹百舌 之声;人有少言者,犹不脂之户也。六畜生多耳目者不详,谶书著之。百人抗浮, 不若一人挈而趋。物固有众而不若少者,引车者二六而后之。事固有相待而成者, 两人俱溺,不能相拯,一人处陆则可矣。故同不可相治,必待异而后成。
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兔丝,上有丛蓍,下有伏龟,圣人从外知内,以 见知隐也。喜武非侠也,喜文非儒也,好方非医也,好马非驺也,知音非瞽也, 知味非庖也。此有一概而未得主名也。被甲者非为十步之内也,百步之外,则争 深浅,深则达五藏,浅则至肤而止矣。死生相去,不可为道里。楚王亡其猿,而 林木为之残;宋君亡其珠,池中鱼为之殚。故泽失火而林忧。上求材,臣残木; 上求鱼,臣乾谷;上求楫,而下致船;上言若丝,下言若纶。上有一善,下有二 誉;上有三衰,下有九杀。大夫种知所以强越,而不知所以存身;苌弘知周之所 存,而不知身所以亡。知远而不知近。
翻译及注释:
- 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求丑则不得丑,求不丑则有丑矣;不求美又不求丑,则无美无丑矣。是谓玄同。
- 翻译:追求美则得不到真正的美,不追求美则自然美好;追求丑陋则得不到丑陋,追求不丑陋则有丑陋存在。不求美也不求丑陋,则无所谓美与不美。
- 解释:这里的“玄同”指的是一种超越世俗审美标准的境界,即认识到一切事物都自有其存在的价值,无需过分追求外在的美丑。
- 申徒狄负石自沉于渊,而溺者不可以为抗;弦高诞而存郑,诞者不可以为常。
- 翻译:申徒狄背负石头跳入深渊,而溺水的人不能以这种方式抗争;弦高虽然改变了行为,却依然存活于郑国,这样的改变者不能被视作常态。
- 解释:这两个典故表达了一种哲学观念,认为某些极端或异常的行为虽能带来一时的成功或生存,但并不能保证其持久性。真正的成功和生存需要更稳定、更可靠的方式。
- 事有一应,而不可循行。人有多言者,犹百舌之声;人有少言者,犹不脂之户也。
- 翻译:每一件事都有其应对之道,但不能按照常规行事;人们有不同言论,就像百舌鸟的叫声一样多样;人们有不同行为,就像没有涂抹油脂的门一样简单。
- 注释:百舌鸟因其叫声多样而被比喻为多言之人,而简单的门则被用来比喻少言之人。
- 解释:这里通过对比来强调世间多样性的存在,以及每种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不同解释。
- 六畜生多耳目者不详,谶书著之。百人抗浮,不若一人挈而趋。物固有众而不若少者,引车者二六而后之。
- 翻译:六种动物如果拥有过多的感官,就难以得到精确的定位,因此会有谶书记载它们的出现和活动。百人共同抵抗一个物体不如一个人携带它逃跑来得有效。事物本身可能看似众多,但如果人数不足,那么使用马车运输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 注释:这里的“谶书”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某些预言性的文献,“二六而后之”意指在运输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人力,以确保任务顺利完成。
- 解释: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些现象的分析,反映了对事物复杂性和协调性的重视。
- 事固有相待而成者,两人俱溺,不能相拯,一人处陆则可矣。故同不可相治,必待异而后成。
- 翻译:有些事情需要等待其他条件成熟后才能完成,例如两人同时溺水时不能互相救助,而其中一人处于岸上则可以单独获救。因此相同的东西无法共同治理,必须等到有了差异才能形成新的统一体。
- 解释:这反映了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依赖性,强调在不同条件下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或行动。
- 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兔丝,上有丛蓍,下有伏龟,圣人从外知内,以见知隐也。
- 翻译:千年的松树下面长着茯苓,上面缠绕着菟丝草和蓍草,下面藏着一只潜伏的乌龟。圣人通过观察外部现象来了解内在的原理,这就是所谓的“见知隐”。
- 解释:这里的“见知隐”意味着通过观察和分析外在的现象来洞察其背后的规律和原理。
- 喜武非侠也,喜文非儒也,好方非医也,好马非驺也,知音非瞽也,知味非庖也。此有一概而未得主名也。被甲者非为十步之内也,百步之外,则争深浅,深则达五藏,浅则至肤而止矣。死生相去,不可为道里。
- 翻译:喜欢武艺并不代表就是侠客,喜欢文学并不代表就是儒家弟子,喜好偏方并不等同于医生,喜欢骏马也并不等同于骑士,懂得欣赏音乐并不等同于盲人,懂得品味食物也并不等同于厨师。这些例子都有一个共性,但并没有明确的主名。穿着铠甲的人并非仅仅为了在十步以内战斗,而是在百步以外的时候才决定战斗的深浅,如果深入到五脏六腑,那就是到达肌肤以下的地方了;如果只停留在肌肤表面,那就只是短暂的接触而已。生死之间的距离是无法测量的,因为这是两条完全独立的轨迹,无法用常规的路径来连接。
- 解释:这段话通过列举一些常见的概念及其含义,展示了人们在认知上的局限性和模糊性,强调了事物本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赏析
《淮南子》中的这些篇章,不仅在文字表达上具有深邃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色彩,更在结构布局上展现了高度的匠心独运和艺术美感。《说山训》作为其中的一篇,通过生动的寓言故事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传达了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
文章开篇即提出“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这一观点打破了世俗的审美标准,引导读者跳出表象,去探寻事物的本质和内在价值。接着通过申徒狄和弦高的故事,进一步阐释了极端行为或状态的局限性和危险性。
文章还通过“事有一应,而不可循行”等句子,揭示了世间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醒人们面对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种辩证的思考方式,体现了《淮南子》作者深厚的哲学功底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文章通过“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兔丝,上有丛蓍,下有伏龟”等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以及对自然界奥秘的敬畏之情。同时,“死生相去,不可为道里”等句子,则表达了对于生死离别的淡然和超脱,让人在阅读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和启迪。
《淮南子》中的《说山训》不仅是一篇充满智慧的文章,更是一本能够启迪思考、丰富人生的宝典。它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语言,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