呙氏之璧,夏后之璜,揖让而进之,以合欢;夜以投人,则为怨,时与不时。 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人有昆弟相 分者,无量,而众称义焉。夫惟无量,故不可得而量也。登高使人欲望,临深使 人欲窥,处使然也。射者使人端,钓者使人恭,事使然也。曰:“杀疲牛可以赎 良马之死,莫之为也。杀牛,必亡之数,以必亡赎不必死,未能行之者矣。季孙 氏劫公家,孔子说之。先顺其所为,而后与之入政。曰:“举枉与直,如何而不 得?举直与枉,勿与遂往。”此所谓同污而异途者。
众曲不容直,众枉不容正,故人众则食狼,狼众则食人。欲为邪者,必相明 正;欲为曲者,必相达直。公道不立,私欲得容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此以 善托其丑。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夫游没者不求沐浴, 已自足其中矣。故食草之兽,不疾易薮;水居之虫,不疾易水。行小变而不失常。 信有非礼而失礼。尾生死其梁柱之下,此信之非也;孔氏不丧出母,此礼之失者。 曾子立孝,不过胜母之闾;墨子非乐,不入朝歌之邑;曾子立廉,不饮盗泉;所 谓养志者也。纣为象箸而箕子希,鲁以偶人葬而孔子叹。故圣人见霜而知冰。
以下是对《淮南子·说山训》的逐句翻译,包括诗句、译文以及必要的注释:
- 诗句与翻译:“呙氏之璧,夏后之璜,揖让而进之,以合欢;夜以投人,则为怨,时与不时。”
- 注释:这句话描述了某种珍贵之物被人们恭敬地对待,但若不合时宜则会产生怨恨。
- 译文与解析:
- 译文:“呙氏的玉璧和夏朝的玉璜,通过谦让的态度来赠送,以此表达和谐;夜间投掷给他人,就会造成怨恨,时而赠送时而不赠。”
- 赏析:这句话揭示了人际关系中谦让和适时的重要性。在古代社会,物质价值往往高于个人尊严,因此通过谦让和适时的方式赠送贵重物品能够维护和谐关系。同时,这也反映出古代社会中对礼仪的重视,以及适时赠送的重要性。
- 诗句与翻译:“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人有昆弟相分者,无量,而众称义焉。夫惟无量,故不可得而量也。”
- 注释:这句话讨论了艺术创作与道德评价的关系。它指出,尽管西施的美丽让人难以抵挡,但过度追求美却会导致道德上的沦丧。同时,夸赞勇士的巨大眼睛虽然令人敬畏,但过度强调其存在却是不必要的,因为真正的英雄是无形的。
- 译文与解析:
- 译文:“描绘西施的脸庞虽美丽,但却不可让人沉醉;刻画孟贲的眼睛虽巨大,却也不可让人畏惧;如果人有了兄弟般的情感,那么这种情感就不存在了。人们有时会称赞兄弟般的情感,但这只是一种普遍的情感,并不能真正代表道德上的正确与否。只有那些真正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能被广泛尊重。”
-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审美观念与道德评价之间的关系。艺术作品应当超越表象,传达更深层的意义。同时,它也提醒我们,道德品质远比外在形象更重要。这种观点有助于引导人们追求更高境界的道德修养。
- 诗句与翻译:“射者使人端,钓者使人恭,事使然也。”
- 注释:这句话讲述了某些行为之所以有效,并非出于刻意追求,而是顺应了人的自然需求。
- 译文与解析:
- 译文:“射箭的人用技巧训练人们端正姿势,钓鱼的人用技巧教导人们恭敬待人,这些行为都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技艺和自然规律的理解。通过技艺的运用,人们不仅学会了正确的行为方式,还体会到了自然的和谐与秩序。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诗句与翻译:“曰:“杀疲牛可以赎良马之死,莫之为也。杀牛,必亡之数,以必亡赎不必死,未能行之者矣。””
- 注释:这句话讨论了牺牲小利益以换取更大利益的做法是否可行。
- 译文与解析:
- 译文:“有人说:‘杀了疲惫的老牛可以赎回良马的生命,但没有这样做。因为这样做是自取灭亡的行为。以必然失去来换取可能的救赎,这是行不通的。’”
- 赏析:这句话探讨了牺牲小利益以换取更大利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历史经验来看,这种行为往往导致更大的损失。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大局着想,这种牺牲可能是必要的。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决策。
- 诗句与翻译:“季孙氏劫公家以自入,君子谓之盗也。”
- 注释:“季孙氏利用公家的力量来谋取私利,这种行为被称为盗窃。”
- 译文:“季孙氏利用公家的资源来谋取自己的利益,这种行为被看作是盗窃。”
- 赏析:这句话通过对比春秋时期两个政治事件(季孙氏和季札),展示了权力滥用和正义之间的冲突。季孙氏的行为违背了正义原则,最终导致了自己家族的灭亡。而季札则以其智慧和勇气捍卫了家族的利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权力的使用必须受到道德的约束,否则会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
《淮南子·说山训》通过对古代社会现象的描绘和哲理的分析,展现了古人对人生、社会和政治的深刻洞察。其中蕴含的智慧至今仍具有启发性,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