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趋舍不可不审也。此公孙鞅之所以抵罪于秦,而不得入魏也。功非不大也,然而累足无所践者,不义之故也。事或夺之而反与之,或与之而反取之。智伯求 地于魏宣子。宣子弗欲与之。任登曰:“智伯之强,威行于天下,求地而弗与, 是为诸侯先祸也。不若与之。”宣子曰:“求地不已,为之奈何?”任登曰:“ 与之,使喜,必将复求地于诸侯,诸侯必植耳。与天下同心而图之,一心所得者, 非直吾所亡也。”魏宣子裂地而授之。又求地于韩康子,韩康子不敢不予。诸侯 皆恐。又求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于是智伯乃从韩、魏,围襄子于晋阳。三国 通谋,禽智伯而三分其国。此所谓夺人而反为人所夺者也。何谓与之而反取之? 晋献公欲假道于虞以伐虢,遗虞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虞公惑于璧与马,而欲与之道。宫之奇谏曰:“不可!夫虞之与虢,若车之有轮,轮依于车,车亦依轮。 虞之与虢,相恃而势也。若假之道,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虞公弗听,遂假之道。荀息伐虢,遂克之。还反伐虞,又拔之。此所谓与之而反取者也。

诗句赏析:

淮南子 · 人间训

故趋舍不可不审也。此公孙鞅之所以抵罪于秦,而不得入魏也。功非不大也,然而累足无所践者,不义之故也。事或夺之而反与之,或与之而反取之。智伯求地于魏宣子。宣子弗欲与之。任登曰:“智伯之强,威行于天下,求地而弗与,是为诸侯先祸也。不若与之。”宣子曰:“求地不已,为之奈何?”任登曰:“与之,使喜,必将复求地于诸侯,诸侯必植耳。与天下同心而图之,一心所得者,非直吾所亡也。”魏宣子裂地而授之。又求地于韩康子,韩康子不敢不予。诸侯皆恐。又求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于是智伯乃从韩、魏,围襄子于晋阳。三国通谋,禽智伯而三分其国。

译文:

  • 原文:故趋舍不可不审也。此公孙鞅之所以抵罪于秦,而不得入魏也。功非不大也,然而累足无所践者,不义之故也。事或夺之而反与之,或与之而反取之。智伯求地于魏宣子。宣子弗欲与之。任登曰:“智伯之强,威行于天下,求地而弗与,是为诸侯先祸也。不若与之。”宣子曰:“求地不已,为之奈何?”任登曰:“与之,使喜,必将复求地于诸侯,诸侯必植耳。与天下同心而图之,一心所得者,非直吾所亡也。”魏宣子裂地而授之。又求地于韩康子,韩康子不敢不予。诸侯皆恐。又求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于是智伯乃从韩、魏,围襄子于晋阳。三国通谋,禽智伯而三分其国。

注释

  • 趋舍:指取舍、进退。
  • 公孙鞅:即商鞅,战国时期秦国的著名政治家和法家代表人物。
  • 抵罪:被定罪,受到惩罚。
  • 魏宣子:魏国的君主,此处以国君的身份出现,拒绝公孙鞅的请求。
  • 任登:魏国的大臣,他的话表达了一种政治智慧,认为不应轻易给予或剥夺土地。
  • 威行于天下:形容智伯的势力强大,足以影响整个天下。
  • 诸侯:指各个小国,这里特指赵国、韩国和魏国。
  • :擒获、捕获。
  • 襄子:即赵襄子,赵氏家族的成员,智伯的仇敌。
  • 同心:意指共同的目标或利益一致。

关键词解释

  1. 趋舍:进退,比喻在重要决策上的选择。
  2. 公孙鞅:商鞅是战国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法家代表人物。
  3. 抵罪:指受到法律制裁或其他形式的惩罚。
  4. 魏宣子: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后来成为魏国的开国君主。
  5. 任登:一位有见识的大臣,他的话反映了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力。
  6. 威行于天下:形容智伯的势力广泛,影响力极大。
  7. 诸侯:泛指各国君主及他们的军队。
  8. :擒获,捕获。
  9. 襄子:赵襄子的简称,是赵氏家族中的一位成员。
  10. 同心:指目标一致,团结一致。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公孙鞅与魏宣子、赵襄子之间的互动进行描述,展现了战国时期的权力斗争和政治智慧。诗中涉及了策略、权力、忠诚以及道德判断等多个层面,通过具体的事件反映出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困境。诗中的每个人物都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和立场,而智伯的行为则显示了他强大的力量以及对土地的极度渴求。这种对权力的追求不仅体现了个体的野心,也揭示了战国时期的政治现实和人性的双重面貌。通过这些描写,诗歌深刻地探讨了如何在权力游戏中保持道德底线的重要性。

《淮南子 · 人间训》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历史事件的详细背景和深层含义,还启发我们反思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处理复杂多变的政治关系和道德抉择。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复杂性和多维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