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病湿而而强之食,病曷而饮之寒,此众人之所以为养也,而良医之所以 为病也。悦于目,悦于心,愚者之所利也,然而有道者之所辟也。故圣人先忤而 后合,众人先合而后忤。有功者,人臣之所务也;有罪者,人臣之所辟也。或有 功而见疑,或有罪而益信,何也?则有功者离恩义,有罪者不敢失仁心也。魏将 乐羊攻中山,其子执在城中。城中县其子以示乐羊。乐羊曰:“君臣之义,不得 以子为私。”攻之愈急。中山因烹其子,而遗之鼎羹与其首。乐羊循而泣之曰: “是吾子!”已,为使者跪而啜三杯。使者归报,中山曰:“是伏约死节者也, 不可忍也。”遂降之。为魏文侯大开地,有功。自此之后,日以不信。此所谓有功而见疑者也。何谓有罪而益信?孟孙猎而得鹿,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鹿母随之 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鹿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 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 “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鹿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此谓有罪而益信者也。

淮南子·人间训逐句释义及注释

夫病湿而强之食,病渴而饮之寒,此众人之所以为养也,而良医之所以为病也。

【译文】
如果因为身体有病而强行进食,又因为口渴而喝冰冷的水,这是普通人为了养生所做的事情,但良医却因此会生病。

悦于目,悦于心,愚者之所利也,然而有道者之所辟也。

【译文】
眼睛看到的美景和心中的喜悦是普通人所追求的,但对于有道德修养的人则是被避免的。

故圣人先忤而后合,众人先合而后忤。

【译文】
圣人在行动前会先思考,而后才采取行动;而普通人则相反,他们会先行动后思考。

有功者,人臣之所务也;有罪者,人臣之所辟也。或有功而见疑,或有罪而益信,何也?则有功者离恩义,有罪者不敢失仁心也。

【译文】
有功的人是臣子努力工作的目标,但一旦有了功劳就会受到怀疑;有罪的人可能会因为害怕失去仁慈之心而得到信任。

魏将乐羊攻中山,其子执在城中。城中县其子以示乐羊。乐羊曰:“君臣之义,不得以子为私。”攻之愈急。中山因烹其子,而遗之鼎羹与其首。乐羊循而泣之曰:“是吾子!”已,为使者跪而啜三杯。使者归报,中山曰:“是伏约死节者也, 不可忍也。”遂降之。为魏文侯大开地,有功。自此之后,日以不信。

【译文】
魏国将领乐羊攻打中山国,他的一个儿子被中山国囚禁。中山国有办法把儿子捆绑起来给乐羊看。乐羊说:“君臣之间的情谊不能为了我的儿子而放弃。”于是更加努力进攻中山城。中山国最终烹杀了自己的儿子,还将儿子的肉放在鼎里给他吃。乐羊流着眼泪说:“这是我的儿子啊”。他吃完了中山王赐给他的食物后,作为使节向中山王下跪并喝了三杯酒。中山王回去报告,中山国人说乐羊是为了坚守节操而死,不能容忍这样的行为。乐羊因此得以投降魏国,为魏文侯开辟了土地,立下了功劳。从那时起,乐羊的诚信开始逐渐丧失。

此所谓有功而见疑者也。何谓有罪而益信?

【译文】
这就是说,那些有功之人却遭到怀疑的原因所在;至于那些犯错的反而被信任的理由呢?

孟孙猎而得鹿,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鹿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鹿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鹿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译文】
孟孙打猎时捕获了一只鹿,派秦西巴拿着回去煮着吃。但是那头鹿的母亲跟着啼哭,秦西巴不忍心,就把它释放了。过了一年后,孟孙又把秦西巴召回来任命为子傅。左右侍臣不解地问:“秦西巴对您有过错,现在任命他做您的子傅,这是为什么?”孟孙回答说:“一头鹿尚且都不忍心去伤害它,更何况对于人呢?”

综上所述,“故”字引出了作者的观点和论述的核心,强调了道德修养对于个人行为的影响及其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