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主不苟得,忠臣不苟利。何以明之?中行穆伯攻鼓,弗能下。餽闻伦曰: “鼓之啬夫,闻伦知之。请无罢武大夫,而鼓可得也。”穆伯弗应。左右曰:“ 不折一戟,不伤一卒,而鼓可得也。君奚为弗使?”穆伯曰:“闻伦为人,佞而不仁。若使闻伦下之,吾可以勿赏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佞人得志,是使晋国 之武,舍仁而从佞。虽得鼓,将何所用之!”攻城者,欲以广地也,得地不取者, 见其本而知其末也。
秦穆公使孟盟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 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知其情, 必不敢进。”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率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乃还师而反。晋先轸举兵击之,大 破之殽。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之曰:“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遂以其属徙东夷,终身不反。
诗句解析
贤主不苟得,忠臣不苟利。何以明之?中行穆伯攻鼓,弗能下。馈闻伦曰:“鼓之啬夫,闻伦知之。请无罢武大夫,而鼓可得也。”穆伯弗应。左右曰:“不折一戟,不伤一卒,而鼓可得也。君奚为弗使?”穆伯曰:“闻伦为人,佞而不仁。若使闻伦下之,吾可以勿赏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武,舍仁而从佞。虽得鼓,将何所用之!”
译文
**贤明的君主不会贪得无厌,忠诚的臣子不会贪图私利。如何证明这个道理呢?中行穆伯攻打鼓城,未能攻克。弦高听到后对孟盟说:“鼓城的啬夫我知道情况,请别让武大夫劳累,这样就可以攻克鼓城了。”穆伯不同意。左右的人说:“不折断一根戟,不伤害一个士兵,就能得到鼓城。国君为什么要派他出战?”穆伯说:“听伦的人,善于阿谀奉承却不仁义。如果让听伦的下场是被降服,那我怎么能不奖赏他呢?如果赏赐他,就是奖赏了奸佞之人。奸佞得志,就会使晋国的军事力量失去仁德,转而追求奸佞。即使得到了鼓,又有什么用处呢?”
注释
- 贤主不苟得:指贤明的统治者不会因为贪婪而获得不应该得到的宝物或权力。
- 忠臣不苟利:指忠诚的大臣不会因为私利而损害国家利益。
- 何以明之:用来说明道理。
- 中行穆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将领。
- 鼓之啬夫:指负责管理鼓城的官吏。
- 馈闻伦:弦高(名),春秋时期郑国的商人。
- 孟盟:春秋时期秦国的将领。
- 过周以东:经过周朝的东边地区。
- 数绝诸侯之地:多次切断其他国家的领土,意指侵略或骚扰。
- 必不敢进:表示肯定,意思是他们知道无法轻易攻破鼓城。
- 不折一戟,不伤一卒: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不随意破坏任何一方。
- 闻伦为人:听伦的人。
- 佞而不仁:阿谀奉承但不仁义。
- 舍仁而从佞:舍弃仁义而去追随奸佞。
- 晋之武:晋国的武力。
- 舍仁而从佞:舍弃仁义而去追随奸佞。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中行穆伯与弦高的对话,揭示了战争中的道德和人性选择的重要性。诗中强调,真正的勇士不会被小利所迷惑,真正的智慧在于能够分辨是非,坚守原则和道义。通过这个故事,作者传达了一个深刻的思想:真正的英雄和领导者应该超越物质利益的诱惑,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需要有辨别是非的智慧和勇气。